(http://www.iloveguava.com)
古琴與古箏有很大的不同。箏需要戴假指甲演奏﹐彈古琴卻是以手撥弦。古琴又稱
絲桐、綠綺﹐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唐人劉長卿有詩雲﹕泠泠七弦上,靜听松風
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箏源于秦而盛于唐﹐因而又稱為秦箏、古箏﹑銀箏。箏之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
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史記秦篇中已有彈箏的記載﹐唐時更
出現了“奔車看牡丹,走馬听秦箏”的盛況。在《禮.樂記》中曾曰箏為“五弦筑身”﹐
也許是與當時盛行的五行學說有關﹐也許是箏的原始模樣。後來又發展成漢代的十
二弦箏,進而為隋唐的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箏。
小說中的焚香彈琴﹐多指古琴。歷代出現了許多琴人雅士﹐孔子可謂古今琴家第一
人。他曾作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
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琴操”記載了俞伯牙學琴三年後﹐師父成連帶他到蓬萊仙島領略琴之更高神韻。
于是他寫出“水仙操”。“呂氏春秋”記載了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鐘
子期領悟的故事。那時周天子拜他為司樂太師之職﹐一次去楚地採風﹐俞伯牙被風
雨阻于山崖。風雨後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他即對明月和江
水而奏。樵夫鐘子期路過﹐深解琴意﹐凝神立聽。俞伯牙驚異山野中人有此雅趣﹐
不禁考其再三﹐方知遇上了知音。鐘子期更將自己整理的樂譜悉數相贈﹐婉拒俞伯
牙的官位之邀。俞伯牙見他雖為樵夫﹐卻學識淵博﹐深諳樂理﹐就拉他作了刎頸之
交。二人相約來春再聚﹐不料相聚時俞伯牙所見的竟是鐘子期的墓碑。俞伯牙悲痛
欲絕﹐在墳頭再彈高山﹑流水﹐而後摔琴以謝知音﹐終生不再彈琴。俞伯牙的“高
山”﹑“流水”和“水仙操”均流傳至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