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3月13日訊】很久以前看了一篇文章,忘了是什么題目了,也記不得作者是誰了。只記得內容是關于一和三,說很奇怪中國人喜歡一和三連用,如一日三秋、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等,并發了一大通議論。我對于原文的觀點不甚了了,對此也想說上兩句。
首先說說數字,在中國的語言中“一”一般是指事物的起點或開端,也指數量的最小值。如一元复始、可一不可再等等;而“三”則是泛指多數。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又如“思之再三”這里的三就是泛指并不一定就是思考了三次,而是反复思考之意。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在中國哲學中三才是万物之始。“一”謂之“道”,謂之“太極”;“二”謂之“陰陽”謂之“兩儀”,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動而生兩儀”等等。“三才”有說是“神鬼人”有說是“天地人”但不管怎么說,到了“三”才有人的出現,可見在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學中偏愛“三”這個數字是其來有自的,故而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其次周公“一飯三哺、一沐三握發”說的是周公求賢若渴,只要有人求見就立即召見,正在吃飯時也立即停下來,甚至來不及把嘴里的飯咽下去。一沐三握發也是說洗頭的時候有人求見,周公立即挽起頭發出來見客,而非洗澡時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就出來見客。在古漢語中沐和浴的意思并不一樣,沐是洗頭,浴才是洗澡。如果將這兩個字混為一談,那就謬之千里了。當然中國古人一直到南北朝為止很喜歡作一些夸張的舉動,如從先秦諸子到漢魏的名士清流,再到晉南北朝的玄學家們大抵如此。不過也正因了周公的“一飯三哺、一沐三握發”才使西周王朝強大起來,所以曹操《短歌行》中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說到中國文化,中國哲學自然是有其优秀、燦爛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如何去繼承發展就是見仁見智的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