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蘇雪林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讀徐志摩先生會見哈代記,中間有一句道:“老頭真刻嗇,連茶都不教人喝一盞……”這話我知道徐先生是在開玩笑,因他在外國甚久,應知外國人賓主初次相見,沒有請喝茶的習慣。

西人喝茶是當咖啡的,一天不過一次的,或於飯後,或於午倦的時候,餘是口渴,僅飲氣蒸冷水,不像中國人將壺泡著茶整天喝它,他們初次見面,談話而已,也不像中國人定要僕人捧出兩杯茶來,才算敬客之道。這是中西習慣不同之處,無所謂優劣,我所聯帶要說的,是外國人對於應酬的經濟。

我僅到過法國,來講一點法國人的應酬罷,法人稟受高廬民族遺風,對於“款客之道”Hospitalite素來注重,但他們的應酬,都是經過藝術化的,以情趣為主,物質為輕,平常酬酢,不必花費什麼錢財,而能盡實際之樂。

中國人朋友相見不久,便要請上館子吃飯,法人以請吃飯為大事,非至親好友,不大舉行,而且也不大上館子,家中日常蔬菜外添設一兩樣便算請了客。至於普通請客,就是“喝茶Ptendre authe了。每次茶點之費不過合華幣一元,然而可同時請四五客。初交不請,一定要等相見三四次,友誼漸熟之後再請。他們無論男女自小養成一種口才,對客之際,清言娓娓,詼諧雜出,或縱談文藝,或敘述故事,或玩弄樂器,或披閱名畫,口講指畫,興會淋漓,令人樂而忘倦,其關於國家社會不得意的問題,從不在這個時候提起。他們應酬的宗旨,本要使客盡歡,若弄得滿座欷s[,有何趣味呢?

法人無故不送人禮物,送亦不過鮮花一束,新書一卷而已,而且亦必有往有來,藉以互酬雅意。中國人不知他們習慣,每每以貴重禮物相送,不但不能結好,反而引猜嫌。我有一個同學,他有一個法友,是書鋪的主人,平日代他搜羅舊書,或報告新出版著作的消息,甚為盡心,這位同學便送他一個中國古瓷花瓶,誰知竟將他弄得大不自在了,以後相見雖照常親熱,而神宇之間,頗為勉強,則因為他們素不講究送禮,忽見人送值錢的東西,便疑心人將大有求於他的緣故。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親朋的往來,有之則應酬原所不免,但應酬本旨在增加交際間的樂趣,使人快樂,也要使自己快樂;若為應酬而弄得財力兩虧,疲於奔命,那就大大的無謂了。

中國是以應酬為最重要的國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應酬都是無謂。朋友雖無真實的感情,亦必以酒肉相征逐,婚喪呀,做壽呀,生日呀,小孩出世呀,初次見面呀,禮物絕不可少,而以政界應酬為最多。我有一個本家在北京做官,每年薪俸不過二千餘元,而應酬要佔去八九百元。雖說我送了人家的禮,人家也送我的禮,但現錢可以買各項東西,禮物不能變出現錢來。這種應酬,等於拿金錢互相拋擲,究竟有什麼意思呢?而在應酬太繁,不能維持生活,不免要於正當收入之外想其他方法,中國官吏寡廉鮮恥,禍國殃民之種種,不能說與應酬無關。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論老年的來臨—林語堂 (2/23/2002)    
  • 回頭 (1/23/2002)    
  • 糊塗知縣審八美 (1/20/2002)    
  • 關於苦茶—周作人 (10/30/2001)    
  • 冰島冰原區活火山爆發 (10/2/2001)    
  • 呂稚——一個狠毒的女人(下) (10/1/2001)    
  • 門神簡介 (9/22/2001)    
  • 台灣先賢書畫展 在台北縣文化局展出 (9/21/2001)    
  • 作家哈金預定今晚首次訪台 (9/20/2001)    
  • 電影明星葛麗泰嘉寶的一生 (9/18/2001)    
  • 日本人的茶道 (9/18/2001)    
  • 尋求寧靜 (9/18/2001)    
  • 老舍《茶館》在西安 (9/15/2001)    
  • 巴西高喬人飲馬黛茶的習俗 (9/12/2001)    
  • 陸游 漁家傲 寄仲高 (9/8/2001)    
  • 西方三聖 (9/6/2001)    
  •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9/3/2001)    
  • 邢窯白瓷 (9/1/2001)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 (9/1/2001)    
  • 五四遺事–張愛玲 (8/3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莎士比亞書店
      那些年,我們沒錢買書,都是從莎士比亞書店的租書圖書館借書看的。那是希微亞.畢奇在歐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號開的一家書店兼圖書館。在一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有那麼一個溫暖、愉悅的所在,冬天還有一個大壁爐,桌上、書架上,滿坑滿谷的書,櫥窗裡則陳列新書,牆上掛著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過世,有些還健在。照片都像是隨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過世的,看起來也覺得他們曾認真活過。
    • 老村長告訴我,她的婆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長輩,在以前大家忙著在外工作時,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會收全部落的衣服,並且還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讀國小時,每天穿「皮鞋」沿牛車路到學校,牛車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過兩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減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雖然農田主人好心的將田埂做得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 每個星期一是成衣市場的固定批發日,來自各地的小販帶著超級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較衣服品質的好、壞,價錢也在你來我往的喊價中降至合宜價位。
    • 漫漫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墜落時,能有人在下面接住。然而,開始學習去接住他人,才是成為一個大人的必經歷程。
    • 做為一個大人,應該以我之名,為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享受生而為人的快樂;與久違的自己重逢,感謝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堅持的夢想……
    • 我不是美食者,祇要合情趣的都吃,近在厝邊,遠處也有些常常思念的飲食料理的朋友,所以,兩肩擔一口,臺北通街走。但每次出門訪問,就多一次感慨,過去的古早味越來越少了。
    • 中華商場初建和繁盛時期,出現的各地小吃,都保持各自特殊的地方風味,其中涵隱著載不動的沉重鄉愁。這是近幾十年臺灣飲食發展,非常重要的轉折。
    •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李歐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