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font print 人氣: 48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具體地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本來就是王族,所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河間(今屬河北)等地。  

周靈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兒子姬晉曾對他提出批評勸諫,結果被廢為庶民,居住在當今山東省膠南縣一帶。因為姬晉及其後裔的先祖是周天子,當時人們便稱他們為王家,自此以王為姓。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子孫分散各地,因為他們出於王侯,世人皆稱這些人為王家。  

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無忌,其孫在秦國滅魏國後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以上種種,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齊國君權被田氏所奪,田氏是傳說中帝王舜的宗族後裔,媯姓。齊國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由於田氏各支先祖先宗為帝王諸侯,人們稱為王家。這是出自媯姓的王氏。  

還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為商朝國姓,末代帝王紂,暴虐淫亂,他的叔父比干多次進行勸諫,紂惱羞成怒,將他殺死,剖腹驗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後。  

古代有許多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政權君王的後代也以王為姓的,其原因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後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是烏丸氏,屬鮮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長翰里勒汗,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改名王罕。  

歷史上被賜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為王莽篡劉漢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賜戰國時燕太子丹的後裔為王。朱明王朝賜許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為賜姓之王。這樣又為原本就源出多,分佈廣的王姓隊伍增添了新的屬員。  

從歷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在那裏落戶。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隨其入閩。從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明清之際起,王姓開始移居海外,遍布歐美、東南亞名地。

——轉載自<中華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陽之遇 (9/29/2001)    
  • 一笑傾國 (9/22/2001)    
  • 鮮于樞 行草真蹟 (9/22/2001)    
  • 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風和太陽的力量 (8/26/2001)    
  • 「姓」與「氏」大不同 (8/21/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