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法語文化的特殊性不復存在!」以至少一○三億美元買下美國網絡公司(USA Networks)娛樂部門後,法國威望迪(Vivendi)企業的董事長梅西耶在紐約正式宣判了法語文化的死刑。
梅西耶的語出驚人,快速傳回了大西洋岸另一邊的法國,猶如惡耗般的震驚了電影界,也觸怒了政治界,「數典忘祖」、「賣國賊」、「叛國」的批判嚴厲而激動,連教育部長賈克朗都出面發言,法國不應該被某個私人集團嚇倒。
這個深深傷害法國民族自尊心的驚嘆句,使得舉國憤怒指責梅西耶「商人無祖國」的資本家狂妄,「文化不是商品」的概念立即成為議論焦點,美國好萊塢文化的速食性連帶遭到池魚之殃,但最終都指向美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強調「人們現今生活在一個趨向於統一所有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時期,尤其是在美國模式影響下的統一」﹔因此,法國必須投身反對世界被千篇一律化和標準模式化的鬥爭中,以維護文化創作的多樣性。
雖然在法國政界無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威望迪集團的環球事業讓法國政府不敢輕易忽視梅西耶的強勢實力及其發言的殺傷力。有一四九年歷史的威望迪集團從公營事業出發,在經營自來水供應、垃圾處理及製造業後,隨著時代遞變迅速擴展業務為電信、能源、運輸、建築、視聽等領域,並成為法國最大書商、上網服務供應商;尤其,梅西耶在一九九六年進行一場豪賭,將沒沒無聞的供水公司打造成通訊和媒體公司,在綜合媒體內容和傳播途徑方面代表著一種獨特的嘗試。
去年威望迪與旗下的付費電視第四台(CanalPlus)以及加拿大的飲料暨娛樂巨擘西格蘭集團(Seagram)的合併案創造出一個規模龐大的媒體巨人,此舉將把西格蘭的影片製作與音樂事業,與威望迪的歐洲有線電視、衛星以及網際網路傳送系統互相結合,成立總部位在巴黎的威望迪環球新集團,企圖藉此進攻美國市場,並且填補它在音樂市場上的不足,十二月買下美國網絡公司的娛樂部門,則是為該公司製作的影片與電視節目找到在美國的銷售管道。這個跨國媒體集團,僅次於該領域的領導者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緊居兩者之後的媒體巨擘,還有梅鐸的紐斯集團,以及德國的Bertelsmann。
所以,當梅西耶口出誑語時,法國電影界人人自危,因為這表示梅西耶已接受好萊塢的哲學,要向法國政府複雜的電影資金補助系統宣戰,因為法國法律規定,電視必須要投資電影工業,電影票價中的百分之十一是資助法國電影。威望迪目前擁有第四台四九%的持股,這個付費的頻道集中在電影和運動節目,為了法國電影,它不僅有義務平衡美國好萊塢電影,還必須多花一億四千萬的預算在購買和投資法國的電影市場,在法國電影工業中佔有三分之一的投資額,第四台因此可說是法國電影工業的核心。
因此,當梅西耶說出「法語文化的特殊性不復存在!」時,就法國而言,他不只向美國撒旦繳械投降,也忘記了法國自九○年代以來,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談判中一再以「文化不應該淪為一種商品」的概念,來對抗美國強大的商品文化威脅。
為了反駁梅西耶,媒體和政治人物都紛紛提出歐洲和法國抵抗美國文化的證據。追溯自一九二○年代起,歐洲國家就嘗試以嚴格的立法來抵抗美國帝國主義的入侵,在一九四六年類似關貿總協定的談判中,電影工業就已經被列入特殊協定,所以從八○年代密特朗到九○年代席哈克執政,無論左派或是右派,在文化政策理念上幾乎是貫徹一致,文化不是商品的基本想法支撐法國在國際談判中扮演「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角色。
不過,在這場文化尊嚴論戰中,法國人也反省自我的「錯誤」:如果法國覺得自己變得脆弱並且害怕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受到威脅,主要緣於她過去對此掉以輕心。或是驕傲或是無意識,法國自以為文化遺產豐富歷久不衰,忽略了由於工業化生產和分工方法所產生影響到文化與藝術的危險,例如,法國在一個多世紀前發明了電影,但是在三○、四○年代,法國視電影為一種處於經濟領域邊緣的娛樂活動,而就在這個時期,美國建造了好萊塢以及龐大的視聽工業基地。
(中時電子報 2002-01-08)(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