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九日山
(http://www.iloveguava.com)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豐州境內,它以“山中無石不刻字”享譽海內外。在所有的石刻中,距離現在時間最近的是1991年2月16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下的考察記事石刻。“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風儀典之后七百余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里。作為朝圣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征友誼與對話的石刻。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團1991年2月16日”
這塊石刻記載著當時由迪安博士帶領的三十幾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前來泉州考察九日山時的情況。當時考察隊員對這些航海祈風摩崖石刻勝跡贊嘆不絕,并決定留下這一方象征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九日山風景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胡家其說,九日山上無處不刻字,自唐至清的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有關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有13方。這些祈風石刻記載著北宋至南宋160多年時間里船舶冬季出海和夏季歸海時官員迎接和歡送時的盛況。當時出入泉州港的許多蕃舶船隊,夏季御西風而來,冬季逐東北風而去,一年兩度,熙熙攘攘。由于當時的遠洋航行,專靠信風驅動,因此每逢海舶往返季節,就由泉州郡守或市舶主管官員,率領有關僚屬到九日山延福寺舉行祈求海舶順風的典禮。那個時候,海潮漲滿,百舸云集沿岸,鼓樂喧天,祈風場面非常壯觀。
胡所長告訴記者,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記載著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貿易和人民之間交往的史實,是現存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堪稱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九日山還與一名叫真諦的印度高僧有著密切的關系。”胡所長告訴記者,“真諦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前來泉州的第一個外國人。”
真諦為印度高僧,在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到泉州,住九日山延福寺翻譯《金剛經》,又從泉州乘船到棱枷修國(今馬來西亞)。現在的九日山上還保留有當時真諦翻譯《金剛經》時的翻經石。
胡所長認為,西晉末年,中原人民大批移居泉州,經過100多年開發,到南朝,泉州的社會經濟已相當發達,為海外交通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南朝時,泉州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大船舶往海外貿易,所以真諦前往棱枷修國就到泉州來換乘大船舶。
(來源:新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