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今年台灣的戲劇節目呈現規模小、量多而富變化的狀況。但是古典音樂情況恰好相反,除了六、七個國際知名樂團外,目前幾乎所有民間經紀公司邀請的都是老面孔而具國際知名度的藝人,如馬友友和小提琴名家夏漢,均已多次造訪台灣,反映出台灣樂界保守的作風,而整個古典音樂市場也浮現了停?颩阭h的危機。
這種危機導因於目前台灣古典樂界已形成幾種公式化的表演型態,大樂團就是一例,因為樂團規模大,容易造勢吸引樂迷。因此,儘管今年獨奏、室內樂團體相當稀少,大樂團卻多達六、七團,包括了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紐約愛樂、BBC倫敦交響樂團、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大會堂管絃樂團、基洛夫歌劇院管絃樂團以及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等。
至於獨奏家更可看出經紀商「唯名是圖」的傾向。其中,馬友友三月訪台,五日將與樂團聯手,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海頓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去年底剛訪台的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三月又將再度報到,預計與重奏團一起表演室內樂。六月間,兩位小提琴家五島綠、夏漢將再度訪台,前者舉辦獨奏會,後者預計演出協奏曲。
隨後七月初,已有多次訪台經驗的「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也將再度現身。華人青年鋼琴家黃海倫則與紐約愛樂一起演出。今年下半年,大提琴泰斗羅斯托波維奇則接受兩廳院邀請。總括而言,這些音樂家都享有盛名,但都是老面孔。
大明星除了可吸引樂迷外,更是企業贊助的最愛。此外,某些節目則訴求固定的觀眾群,例如外貌英俊的帕胡德已成為長笛學生的偶像,因此經紀商穩賺不賠。結果,凡是正在樂壇竄起的中青輩音樂家,即便具有相當知名度,例如聲樂新秀夸斯妥夫、男高音波斯垂吉等,在台灣都乏人問津。
和戲劇界冒險開拓的作風相比,音樂經紀商現在大都固守城池,而樂迷也一味崇拜大明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近來某些具有藝術眼光的經紀人,如新象許博允,大膽引進「法國香榭麗舍管絃樂團」等優秀但不具知名度的團體或音樂家,但樂迷不捧場,連連慘賠,因此今年新象也減少了音樂節目。傳大公司今年除了萊比錫布商大廈、俄羅斯國家樂團外,口袋裡的音樂家只剩下華沙蕭邦大賽首獎得主李雲迪。
民眾和贊助商過度注重藝人名聲,結果是音樂節目越來越缺乏變化,而大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也可能因曝光過度而減弱,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就是明顯的例子。某些公司為了生存,只好另闢蹊徑,邀請次級團體,或引進通俗跨界節目,並與賣票集團合作,把門票推銷到音樂班、學校和機關,透過抽佣分帳來保障利潤。如此一來,精緻音樂節目越來越少。
所幸某些公家單位肩負了「振衰起敝」的任務,包括國家音樂廳樂團、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今年都將邀請多位外國新秀。不過,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朱宗慶決定把大部分年度預算編列給戲劇、舞蹈節目,因為他認為台灣樂界比較不能提供民眾一種充滿活潑生命力的感受。如果音樂界不能深思反省,今年台灣樂迷將度過最乏味的一年。
(中時電子報 2002-1-13)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