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雞鳴聲、中藥名、白紙、十二時辰寫入詩詞,會帶來哪些效果?古人與文共舞,既富創意又兼具智慧,化平凡為不朽。巧妙的才思,流傳千古。
白紙詩 憶人全在不言中

南宋初年葉夢得《崖下放言》記載,士人郭暉遠離京師,有一天寄了一封書信,問候妻子,以報平安。匆忙間,他誤將白紙放入信封中封了起來。
當他的妻子滿懷著喜悅和期待拆開書信,竟然全無一字。于是,他的妻子提筆寫了一首絕句,寄給郭暉,詩曰:「碧紗牕下啟緘封。尺紙從頭徹尾空。應是仙郎懷別恨。憶人全在不言中。」
詩文言簡意賅,字裡行間的留白處,留下不盡的遐想。郭暉的妻子坐在碧紗窗下,帶著滿心的期待打開丈夫寄來的書信,想了解他離家在外的生活。然而從頭到尾,信上都沒寫一個字。面對這封無字家書,郭暉妻子心想,大概仙郎(夫君)心中充滿了離別之恨,想要找人傾訴衷腸,妻子卻不在身旁,所以寄來一張白紙以道思念。言外之意,丈夫對妻子的思念盡在不言中。
《雞鳴詩》仿古風

宋朝《豹隱紀談》記載一則故事,是說自來縣尉下鄉,攪擾百姓。雖是監司(宋朝轉運使、轉運副使、轉運判官與提點刑獄、提舉常平均有監察轄區官吏的責任,這些官員統稱監司)與郡守,也屢禁不止。
於是有人效仿古風《詩經》雅體,作了一首三章四句詩,名為《雞鳴詩》,以諷縣尉下鄉擾民之事。其詩曰:
「雞鳴喈喈。鴨鳴呷呷。縣尉下鄉。有獻則納。
雞鳴於塒。鴨鳴於池。縣尉下鄉。靡有孑遺。
雞既烹矣。鴨既羹矣。鑼鼓鳴矣。縣尉行矣。」
詩文淺顯易懂,讀來詼諧風趣,將縣尉擾民之事刻畫地淋漓盡致。
中藥入詩陳情 心苦亦詼諧

宋朝陳亞官至太常少卿,《堯山堂外紀》稱他為人風趣幽默,在當時為「滑稽之冠」。他才思敏捷,很有智慧,善於用藥名作詩。曾經用中藥名作了一百多首詩文,在當時可謂獨步天下。
陳亞與章郇公是同年。郇公向朝廷推薦他,但受到言官阻撓,於是陳亞作了一首《生查子.陳情》,曰:「朝廷數擢賢[蒴擢],旋占凌霄路[凌霄花]。自是鬱陶人[桃仁],險難無夷處[蕪荑]。也知沒藥療孤寒[沒藥],食蘗何相誤[黃蘗]?大幅紙連粘[大腹皮],甘草歸田賦[甘草]。」這首詩,每句蘊涵一味中藥,藥名與詩意渾然一體,沒有違和。中藥本性多為良苦,用這麼多苦味中藥表達自己苦悶的心情,風趣中又帶著幾分詼諧。
《十二辰詩》勸人修身 勿廢光陰
據堯由堂記載,明憲宗成化丙午年(1486年)。嘉興有一人扶乩召仙,以詢問時事,神明以十二辰寫了一首詩,曰:
「勸君莫狀相鼠詩[1]。勸君莫歌飯牛詞[2]。
騎虎之勢不得下。狡兔三窟將焉之。
神龍未遇囚淺水。虺蛇鰍鱔爭雄雌。
千金駿馬買死骨[3]。神羊觸邪安所施[4]。
沐猴猶作供奉官[5]。鬬雞亦是五百兒[6]。
吁嗟犬下陛走。牧豬奴戱令人嗤[7]。」
這首詩將十二生肖和典故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勸人端正身心,勿要沉迷鬥雞、賭博,勿要行奸狡詐欺辱他人。十二生肖又對應著十二個時辰,意在勸人每時都要記得修養德行,勿要荒廢光陰。詩文讀來趣味橫生,所用典故有相鼠、飯牛、狡兔三窟、沐猴而冠、牧豬奴戱等。
同時,這首詩也帶有預言性質。次年,明憲宗駕崩,正應詩所說「吁嗟犬下陛走」。
注釋:
[1]相鼠,出自《詩經.相鼠》,犀利地諷國君沒有威儀、沒有節制、不遵守禮義,連鼠都不如。
[2]飯牛,指餵牛,飼養牛。比喻賢才屈身於卑賤之事。《管子.小問》:「百里奚,秦國之飯牛者也,穆公舉而相之,遂霸諸侯。」春秋時期,百里奚原本是個養牛者。他的才華被人發現,告知官府,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將他從市井中贖回,奉為座上賓。後來百里奚輔佐穆公稱霸諸侯。
[3]「千金駿馬買死骨」,從「燕昭市駿」演繹而來,典出《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準備洗雪國恥,於是廣招賢才。郭隗為他說了一則寓言,曾有人花了五百金只買了一個已死的千里馬的頭,結果一年之內得到了三匹千里馬。燕昭王若想聘請到人才,就得先從拜郭隗為師開始。燕昭王為他修建宮室,以他為師。結果樂毅、鄒衍等賢才紛紛來到燕國。後人以「燕昭市駿」表示誠心延攬賢才,以「駿骨」「千里骨」等代指卓越的人才。
[4]「神羊觸邪安所施」,神羊典出《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異物志》:「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獬豸,音謝至,又稱神羊,頭上有獨角,善於辨別是非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就用獨角指向無理的人。古時,以「獬豸」作為監察、審計、司法三司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
[5]「沐猴猶作供奉官」依據「沐猴而冠」演繹而來,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卷七。猴子穿上衣服,戴上冠帽,究竟不是人。諷人徒有其表而無內才,或刺人徒有衣冠而無人性。
[6]鬬雞亦是五百兒,唐玄宗還在藩邸時,每到清明節民間百姓都設鬥雞戲,玄宗樂於鬥雞。即位後,有雞坊專門養雞,供宮廷娛樂。並由五百小兒馴養。
[7]牧豬奴戱,古時對賭博的鄙稱。
參考資料:
《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
《堅瓠首集》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五 #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