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海浪濤濤。無常驟至的颶風,對遠航的商船,出使諸國的官船,都是極大的威脅。中國古代,人們為了安全抵達目的地,常會在啟航之前,祭拜海神。倘若在海上遭遇颶風,也會祈求海神庇護。
中國歷代,從宮廷到民間,認為保護海道、水師和漕運的神明是天妃女神(註)。
危難之中 天妃顯聖止颶風

清乾隆年間,翰林院官員周鍠(?-1785年)奉命出使冊立琉球國王。他乘舟而行,當船行至大海中,突然颳起一陣颶風,船漂進颶風捲起的黑色漩渦中,頓時日月晦暗無光。民間百姓傳說,落入黑洋,幾乎無人得以生還。
船主見狀絕望地痛哭,以為沒有生存的希望了。這時,眾人忽然看見水面亮起萬盞紅燈,驚喜若狂,趕緊倒身跪拜,大呼:「我們能活了!天妃娘娘降臨了!」
果然出現一位美麗的神女,梳著高髻,帶著金鐶,在空中指揮著。隨即颶風停止了,彷彿有人拽著大舟而行,發出隆隆的聲音。
不一會兒,船隻脫離了黑洋漩渦。
當周鍠完成使命,安然歸來後,奏請乾隆皇帝修建天妃神廟。乾隆帝有感於天妃女神護國庇民之功,遂即准奏周鍠的請求。此事載於乾隆二十二年邸報。清朝文士袁枚編纂《子不語》,收錄了此事。
士子命垂一線 天妃顯聖救濟
明朝官員羅玘(1447年~1519年),字景鳴,號圭峰,諡號文肅,江西南城人。時人稱其為圭峰先生或羅文肅公。羅玘還是秀才時,於成化乙巳年(1485年),納粟於官府,來到陝西,返程時船行至謝埠。
由於船中發生瘟疫,羅玘也感染了疫病。四月,客船行至青泥灣,羅的病情愈發嚴重。羅玘以錐刺自己的手,竟都沒有出血,心想不久必死無疑。
當時,他向船上的弟弟羅經訣別。他戴上正冠,閉上眼睛,無助地等死。彌留之際,奄奄一息的他猶如墜入深深的泥潭,渾身散發著腐臭的味道,從卯時(05:00-07:00)至巳時(09:00-11:00),僅剩下微弱的氣息。
忽然間,他聽到舟外有人大喊:「天妃娘娘來了!」羅玘遂即張開雙眼,感受到船篷往下壓,如同轎子落下時,船篷往下陷。
女神說:「船中有一位有學之士罹患疾病,病在孤旅灘上,為何沒有一位神道救護?我來送他一陣好風。」說罷,轎足往上舉起,船蓬恢復原狀。羅玘躺在船中,頓時感覺渾身寒冷顫慄,一直顫抖不已,船也隨之顫動。
羅經為他蓋上幾件蓑衣,從巳時至未時(13:00-15:00),羅玘出了一身臭汗。大汗淋漓如雨,連衣帶全都浸透了。原本等待死亡的他,漸漸有了意識和氣力,不久就痊癒了。
當年秋天,他北上路過天妃廟,誠摯地禮拜叩謝,將此事記載於楣梁中。成化丁未年(1487年),羅玘榮登進土,官至侍郎。
使臣遇難 天妃救厄
明嘉靖壬辰年(1532年),嘉靖皇帝派遣正使陳侃、副使高澄,奉詔敕前往琉球,封故去的中山王尚真之世子尚清為中山王。
八月,陳侃等人準備完畢,駕駛官船飛航萬里,卻遇海浪風濤叵測,於是按照閩人風俗,祝禱天妃女神。官船上供奉天妃,隨行的成員虔誠地朝夕禮拜。
當官船將行至琉球國時,突然海上颳起逆風,海浪猛烈地襲擊官船,凡是有接縫的地方竟全部裂開,洶湧的海水猛灌船艙。幾十名船員竭力用轆轤倒水,但依然未能阻止海水倒灌。眼看官船就要支離破裂了,眾人絕望地悲嘆:「船已經支撐不住了。」
陳侃等人徹夜不眠,卻又迷茫彷惶,束手無策。眾人匍匐著進入船艙,戰慄地說:「船已經壞了,請速求天妃女神吧。」於是眾人齊呼「天妃」之號,剪髮立誓。很快,風浪平定了,船員堵塞裂縫之處,最終官船抵達琉球。當陳、高等人完成冊封大禮後,就啟程返航。
船行一天至中夜,再次暴風大作,摧毀了桅杆和船舵,眾人全都驚恐地說:「舟之所以能行,全靠桅杆和船舵。現在全被摧毀了,我們生還無望了。」眾人絕望地失聲痛哭,哭聲悽慘震天。危難之中,人們再次呼喊,向「天妃」求救。
陳侃等人為軍民請命,叩首不止。不久,只見湧出紅光猶如燈籠,從空中向官船飄來,眾人驚喜地說:「天妃降臨了,我們有救了。」果然船行變得平靜了一些。等到次日,天空黑雲四起,船員商議是否要更換船舵,但是猶豫不決,於是占卜請示,詢問神明,即得到允許。
當時風平浪靜,很輕鬆地就更換了船舵,猶如神助一般。等到黎明,官船已抵達閩地。神明能夠力挽狂瀾,濟人脫離危險。當天子懷柔它邦,百神也會鼎力相助。
天妃護國庇民 受歷代帝王加封
因天妃女神保護海道,力助水師,保護漕運,拯救蒼生之功,宋元明清時,天子多次加封尊號。自宋朝至清朝,前後共計36次,歷代皇帝加封尊號。宋朝時,加封天妃稱號如「崇福夫人」、加封「助順」等。宋理宗寶佑三年,天子以神佑之功,加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天妃庇護漕運之功,封其為「護國、明著天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次以海運藉佑加封女神為「顯佑」。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大帝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永樂盛世,明成祖威德遐被,為與海外諸國共享太平之福,派鄭和下西洋,交通諸國,懷柔異域遠邦。鄭和數次遠航,終能安然返回。
大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將軍萬以的奏請下,康熙帝敕封女神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在康熙二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五十八年,大臣奉康熙帝之命出使冊封,海上遭遇颶風,有的船隻龍骨折半,桅杆斷裂,官員祝禱天妃後,得順風返回。@*#
參考資料:
《子不語》卷二十四
《使琉球錄》
《天妃顯聖錄》
《古今奇聞類紀》卷二
(註)天妃女神: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