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走势图 - App Store
書摘:《鑿刻家貌》

我心裡有個安全的地方

作者:張鈞甯

日本金閣寺。(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閱讀媽媽敘述我們成長過程的文字,到現在轉眼已經過了十年。匆匆十年,這期間,不斷地離開家到各地工作,一個城市換過一個,一部戲接一部戲,待在每個陌生的城市,從一開始的疏離陌生,漸漸也成了習慣。不仔細想想,還真沒意識到什麼時候開始,離家依舊可以睡得如此安穩。

突然想起小時候,被媽媽留在阿姨家過夜時,總會有一種心很空、沒著落的感覺,明明和阿姨也很親,但就是不想和媽媽分開。現在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算算竟比小時候分開的時間還少。有一年細數,回臺灣的時間包括工作、過年,住在家裡竟然不到半個月。

我不在的時候,媽媽都在做什麼呢?

有時候,會接到她一個人在餐廳吃炸豬排的訊息;有時候,我會看到她傳來穿新衣的照片,得意的說買得多便宜;有時候,會看到她去爬山、泡溫泉,全臺走透透。那時的她看起來、聽起來都在笑,但是不是也會像我小時候,有一種心很空、沒著落的感覺?

她說過,年紀愈大回憶起過去,總是旅行令她印象最深。所以這幾年,工作一有空檔,即使只有幾天,我和姊姊還是會帶她出去走走,有時日月潭,有時日本。

也只有這個時刻,我們放下工作,不趕行程、不趕飛機、不趕趕趕。這時候,我們又像變成三姊妹,鑽在一床被裡天南地北的聊,姊姊的婚姻、孩子,我的生活等等。

當然,也會只有我和媽媽的旅行。我們兩在金閣寺手牽手看楓葉,聽媽媽說三島由紀夫所寫的名著《金閣寺》的典故,心想媽媽多麼博學多聞。媽媽有時候也會變得像我不認識的另一個人,既陌生和又遙遠。

在演講臺上滔滔不絕的她,以及被採訪時自信從容的她,和那個撒嬌想參與我跟姊姊悄悄話的她,不一樣。

由於我們忙於工作而忽略她,因想念我們而變得脆弱的她,和我們以為永遠能撐起一片天的媽媽也不一樣。

愈是長大,愈是發現,平常我們認識的媽媽,原來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讓我們受傷,而故作壯大堅強的媽媽。

就好像小時候聽過的一個「媽媽愛吃魚頭」故事一樣,媽媽總是把魚肉留給孩子,孩子就理所當然認為媽媽愛吃魚頭。

意識到這道理的同時,讓我既羞愧又心疼。

這些年隨著我們愈來愈獨立,我漸漸看到那個真實的媽媽,她敏感、脆弱、幽默、大方,在文字的天地裡總令我佩服,敏銳的體會與觀察,加上細膩、真誠卻充滿意象的文字敘述,這個媽媽,總是一直在發光。

另一面,她的身體狀況開始退化,眼睛、睡眠問題日益嚴重,在心理上對我和姊姊的需求,也因著我們不在身邊更加易感。

仔細再想想,這些年在外頭依舊可以睡得安穩,不是我不需要她了,那是因為心裡有個安全的地方。在遠方,那個她一直守著的家。小時候害怕去別的地方住,是因為怕被留在那裡,是一種被遺棄的感覺。而現在,是因為相信,不管去到哪裡,只要回去,她會一直都在。

她會一直都在嗎?我不敢想像沒有她的日子。

時間好慢也好快,機會成本告訴我們凡事都有代價,這也是每一個為自己夢想打拚的孩子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陪伴,是現在她最需要而我們最少給她的。每每想到這,都令我十分難受。而我在努力求得平衡的同時,期待媽媽有更精采的生活,期望她在文壇揮灑自如的同時,身體健康,好好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不需要再為我們隱藏自我,不需要再堅強。

因在我們心裡,現在只需要一個「做自己」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就夠可愛,夠讓我驚豔了!◇

——節錄自《鑿刻家貌 》/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鑿刻家貌 》/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文苑〉登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有句詠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 《山海經》這本書曾被認為是荒誕不經的幻想故事,有很多神話、和有關天象和地理、藥物、奇珍異獸等等的奇聞軼事。
  • 火車剛在月臺停妥,只見成群人潮頃刻間蜂擁而上,你死我活地瘋狂搶著擠進窄門,下車的人群也急著擠出車廂,誰也不讓誰。頓然間,吆喝謾罵聲此起彼落,我生怕火車很快開走,下一站也許是一、兩百公里之外了,心急地也在上下車的人群中推擠,彷彿進入生死拚搏的械鬥場面!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