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對於人來講,有無窮的奧祕。不同的天時有不同的物質出現,孕育著自然界的萬事萬物。
對福建的岩茶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福建省武夷山的岩茶分為春秋兩季,春茶與秋茶目前的製作工藝基本相同,但製茶人卻能喝出春茶與秋茶的區別,因為它們的氣息不一樣。也就是說,同一棵茶樹在不同的季節吸收了不同的天地精華(物質),造成了新茶的氣息不同。這個不同的氣息是自然界賦予的,或者說是上天造就的。
古人早就總結出了利用術數結合天時來吸收天地精華(物質)的方法,因此術數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一門功課,《周禮.地官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數」即「術數」。有點類似於,同一種型號的手機插入不同通訊公司的手機卡,能夠接收不同通訊公司的信號。而機器的基礎語言也是「0」和「1」這兩個數字狀態。這只是舉例說明一個意思,不能把現代科學中的數字與傳統術數混為一談。
北宋的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元日》[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的「屠蘇」是一種酒,在正月初一喝這種酒的習俗宋代之前就有了[2]。筆者要說的是,如何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讓春天的氣息(天地間的精華物質)進入屠蘇酒中呢?據筆者考證發現,古人在製作屠蘇酒的工藝中運用了術數的方法;也就是先將蒸過的小麥及酒麴共三十兩倒入酒甕中,加清水至八十兩(五斤;古代一斤為十六兩),酒甕為特製的釀酒容器,有內刻度標識,加水到某一標識即為八十兩。這一過程在臘月十五日這一天做好,讓屠蘇酒有十五天的發酵時間。
這個術數運用的事例,基數用了「兩」,三十兩、八十兩。還有「十五天」;這三組數字它們都是五的倍數,就保證了這種酒製作出來只會出甜香味[3]。另外,「三」是木的生數;「八」是木的成數,它們都對應了春天,這兩個數字是屠蘇酒吸收春天氣息的關鍵數。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東漢經學家鄭玄註:「木生數三,成數八,但言八者舉其成數。」

《黃帝內經.素問》:「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兩篇經文中的「臭」是「嗅」的通假字,「膻」與「臊」是同一種氣味,表述文字不同而已。
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基數單位用「兩」?吸收春天的氣息,我們用三斤的小麥和酒麴,加清水至八斤不行嗎?不行,因為三斤及八斤都不是「五」的倍數,這樣製作出來的酒雖然能夠吸收春天的氣息,但酒是酸的,不能喝。
這種屠蘇酒一般人適量地喝一點可以起到養肝明目的作用,但一過量就會適得其反,對身體造成傷害。
唐朝的詩人韓翃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說的是寒食節那天傍晚時分,唐朝皇宮內鑽木取「新火」;並用蠟燭向百官家中頒發「新火」的事情[4]。或許有讀者會提問,鑽木取火方法很簡單,在古代更是很普遍的事情,為什麼要皇宮中頒發的新火呢?這是因為,皇宮中頒發的新火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火。
皇宮中取火之前要舉行一個祭祀儀式,一般由東宮太子主祭,向南方天帝炎帝祈求天火。取火用的火板(亦稱「承板」)、木鑽條均用榆木(或柳木)。火板長為十四寸(古代稱二七之數),寬四寸(古代稱二二之數),厚度約八分。木鑽條長度也是十四寸,圓柱形,圓周長約四寸;一頭削尖,鑽木取火用。火板在四寸靠邊處打一個孔,鑽木取火用。頒新火用的蠟燭為圓柱形,長度取七寸;直徑取二寸。
我們可以看到,以上所說的數字均與二、七相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七」是火的成數,「二」是火的生數。請參考《禮記》及《黃帝內經》的描述: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中呂。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鄭玄註:「火,生數二,成數七。」

《黃帝內經.素問》:「南方赤色……其味苦,其類火……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通過上述的事例我們可以知道,只有虔誠的祭祀,才能得到上天的賜予!只有依照一定尺寸製作的工具及蠟燭才能取得並承接天火。這兩個條件必不可少。
寒食節禁煙火、只吃冷食的由來,世人只知道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其實《周禮》早就有這方面的規定了,《周禮.秋官司寇》:「中(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軍旅,修火禁。」「木鐸」是一種以木錘為舌的銅質大鈴。這段話的大意是:仲春二月,禁煙火之日的前幾天,由司烜氏(官名)搖響木鐸,從城市到鄉村,提醒民眾何時要開始禁煙火並準備冷食(寒食);軍旅也同樣禁煙火吃冷食。
那麼,為什麼要在仲春二月擇日禁煙火呢?真正原因是,春天在五行中屬木,天地間充斥著屬性為木的各種元素物質,特別是春二月開始,這些物質達到了最濃郁的程度。由於五行中木生火,這些屬木的元素物質只要遇到一點火種就有可能自燃並引發火災;因此黃曆的春二月是火災的高發期。禁煙火(最多三天)的目的就是為了斷掉凡火的火種。重新取的新火是天火,它的層次比凡間充斥的屬木元素物質高很多,層次低的木元素物質無法藉助它自燃;這樣就能減少火災發生的幾率。就好像同樣是電腦,配置低的二十年前的電腦無法安裝現在的一些軟件並播放一些視頻(這只是舉例說明一個意思)。
以上是在講傳統術數與合香之前先舉的幾個例子,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下一篇所涉及的正題。
(未完待續)
註:[1]《全宋詩》中王安石《元日》的版本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2]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次第從小起。」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3]五數對應了甘香味。《禮記.月令》:「中央土……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黃帝內經.素問》:「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類土……其數五,其臭香。」
[4]在唐朝及宋朝,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前,持續兩天或三天,也就是如果黃曆的二月二十是清明節,那麼寒食節有可能是二月十七日下午開始禁火,一直到二月十九日,約三天時間。而唐朝宮中向百官頒發新火,都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傍晚,也就是二月十九日這一天(日暮漢宮傳蠟燭)。新火只頒發給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一品官員及朝廷的王公貴族。其他品秩的官員則到所屬長官的家中去取新火。京畿的普通百姓一般都是清明節的清晨才能取得新火。全國其它地方鑽木取新火也是在清明節的清晨。所以杜甫的詩《清明》云:「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不在長安城。@*#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