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回顧歷史 巴黎聖母院會浴火重生
巴黎聖母院屹立至今,已有856年的歷史。這座天主教堂看盡了巴黎的繁華與敗落,飽嘗法國歷史的興革。對法國人而言,巴黎聖母院絕非一般觀光景點,是法蘭西的驕傲,是法國人浪漫慷慨情懷中的一塊心頭肉。不管發生什麼,歷史告訴我們,巴黎聖母院會歷劫重生。
巴黎聖母院位於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上、塞納河旁,這裡發生過無數衝突、異國軍隊入侵,卻也間接催生了無數的領導者,拿破崙便在此加冕。
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聖母院也曾見證瘟神帶走無數生命。教堂真正的大劫難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她被更名「理性殿堂」,遭到塗污、劫掠,面臨毀滅。
在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的9個月後,28尊猶太王雕像被革命暴徒從前門上方拆除,遭砍頭之災(直到近200年後的1977年,其中21個頭像才基本完好地被找回來)。
早先建造的尖塔,歷經幾世紀的風蝕未倒,到法國革命時期卻變得搖搖欲墜,最終出於安全原因被拆除。而玫瑰花窗前的聖母雕像始終懷抱小耶穌,靜觀著世事變遷。
維克多·雨果1831年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又稱《鐘樓怪人》),讓巴黎人恍然意識到聖母院已如此破敗。於是,在1844至1864年間,聖母院封院整修二十年。這次毀於火災的90米高的尖塔,就是在那時由年輕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主持重建的。
近百年來,巴黎聖母院同樣見證著人間滄桑。她倖免於世界第一次大戰……
15年後,希特勒上台,整個二戰期間,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文化古蹟灰飛煙滅;希特勒也揚言毀滅巴黎——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商業中心;然而,聖母院連同璀璨的文化之都巴黎,再次倖免於難。
從巴黎聖母院身上,文藝才俊們體會了何謂時代變遷。雨果書寫《巴黎聖母院》,於1956年被拍為同名電影,後又改成炙手可熱的現代音樂劇。
850多年來,這座哥特式的經典教堂已經成為巴黎的象徵、法國文化歷史的縮影,也是世界歷史的重要一環。
之後,令人錯愕的大火發生了,幾個小時的工夫,教堂木結構的尖頂就毀於祝融之災,令世人震驚心痛。
不過,環顧西方歷史,災後重生的例子並不鮮見。
坐落於亞得里亞海濱的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修道院,是6世紀聖本篤創建的,1944年盟軍攻占卡西諾城時,被炸成一片瓦礫。下圖是她在19世紀末的原貌。
1946年,意大利人在廢墟上建起了一座小小的教堂。
如今,經過重建,她已經恢復昔日的宏偉莊嚴。
在德國,1945年2月13日,德累斯頓聖母教堂(Dresdner Frauenkirche)也毀於盟軍炮火。這是1870年前後她的樣子。
1994年,艱鉅的重建工程正式啟動,因其高度的技術挑戰性,歷經11年方才完工。
恢復原貌的聖母教堂,由新石材和原有石材交錯砌成,依然是德國東部古城最美的地標。
即便是美國白宮(時稱總統官邸)和氣勢雄偉的國會山,也曾於1814年遭縱火焚燒,所幸一天之後天降暴雨將其熄滅。
「滅頂之災」不是第一次發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大火無情,然而聖母院終歸會重生。
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迅速承諾重建聖母院。富豪家族貝爾諾‧阿爾諾(Bernaud Arnault)與旗下路易威登集團聲明,將捐款2億歐元(約2億2千600萬美金)投入巴黎聖母院的修建。
聲明中說,他們「願意在這場國家性的災難之際,表達與國家一致的團結心,並且參與幫助修復這座舉世無雙的大教堂,那是法國、歷史文化遺蹟乃至整個法蘭西的象徵」。
法國開雲集團、歐萊雅集團的所有人和能源巨頭道達爾(Total)亦各自宣布,將會貢獻1億歐元(1.13億美元)重建聖母院。
亦如一位法國網友在推特所寫:「我們可以重建巴黎聖母院!我們曾經重建過蘭斯大教堂,歷經戰火,她毀掉了85%。」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的詩句,狀寫出文化古蹟給後人的心靈啟迪。
人事代謝中,巴黎聖母院聆聽過信徒的真切祈禱,也看遍兵馬倥傯的亂世風雲。理解其歷史文化意義的法國人,終究會仔仔細細還給她原本應有的神聖與莊嚴。#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