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计算-双色球-大发快三开奖结果
【清朝循吏】

小縣令政聲清廉 康熙欽點 官運扶搖直上

造福於民 爲政清廉 感動皇帝與權臣
文/洪熙
圖為清 金廷標《人物事蹟十二幀冊.琴歌南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8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清循吏甘汝來,字耕道,江西奉新人,於康熙五十二年考中進士,朝廷授予他直隸淶水知縣。縣令官階雖不高,甘汝來卻盡心竭力治理地方。

縣令官階雖不高,甘汝來卻盡心竭力治理地方。圖為宋《歷代琴式圖冊.伯偕之制》。(公有領域)

甘汝來到任後,請求朝廷免除該縣苛捐雜稅。因淶水縣為旗人兵丁與漢民雜居之地,按例,八旗漕運兵丁不得受笞杖刑罰。甘汝來上任後,則奏請以柳質棍棒約束不法的旗人兵丁。

一回,一位三等御前侍衛畢里克,到淶水放養打獵用的獵鷹,住在當地百姓家。畢里克的僕人無故打人,幾乎致人於死。這戶民家以一紙訴狀投於甘縣令。

清朝御前侍衛,多由滿洲功勳貴戚或者武功卓越者擔任。品級分為一至三等及藍翎侍衛,不僅待遇高,也頗有身分。三等侍衛,官階正五品。甘汝來為縣令,品級為正七品。

畢里克仗著身分顯貴,帶著他的僕人到縣庭大鬧公堂,尋釁起鬨。甘汝來不懼權勢,當堂抓住畢里克,並將他的僕人帶上刑具,押入大牢。

因畢里克地位顯達,事件驚動朝庭。後經刑部官員審議,秉公執法的甘汝來被革去官職,而畢里克僅僅罰俸了事。

所幸聖祖康熙帝聽說此事,他感佩甘汝來無畏強權、公正剛直,裁定汝來無罪,並復其官職,也下令將畢里克革職。甘汝來「循吏」美譽也由此而來。

不久甘汝來就調任新安縣。無論在淶水縣、新安縣,還是後來任職的雄縣,甘汝來皆贏得政聲清廉之美譽。因他施惠於民,為民懲處奸吏,修築河堤,灌溉千頃良田,請罷苛捐雜稅,深得民心。

康熙帝慧眼識英雄,清廉小吏因而免受不白之冤。而甘汝來也不負重望,從地方縣令,一直做到兵部、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官運一路扶搖直上,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甘汝來施惠於民,為民懲處奸吏,修築河堤,灌溉千頃良田,請罷苛捐雜稅,深得民心。圖為宋 錢選《時苗留犢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乾隆時期,還發生一件關於甘汝來不諂媚逢迎,堅守傳統與倫常的美談。

乾隆即位後,想要恢復「丁憂制」,交由群臣議論。丁憂,中國古代傳統的守喪孝禮。丁,遭逢、遇到的意思;憂,意為居喪。丁憂,即遭逢居喪。家親亡故,身為子女深感憂傷,遵從孝禮守喪三年。

朝廷官員在位期間,若其父母去世,無論此人官階大小,擔任何職,從得知喪事那天起,須辭官回家,為亡故的父母守喪,其制為二十七個月,也有以三年為期限。丁憂期間,停止一切娛樂,無論吃、住、睡均在父母墳前。丁憂之人不為官,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朝廷也不會強行招丁憂之人為官。因特殊原因,天子招丁憂之人為官,叫做「奪情」。

若恢復丁憂,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在職官員,所以乾隆帝命群臣議論。甘汝來時任禮部侍郎,說:「守喪三年,沒有貴賤之分,這是第一。皇上效法堯、舜之道,應當遵行周、孔之禮,立萬年彝倫之表率。」他依據經典,參定大禮,制定出官員丁憂辭官、復官的各項條例,均被皇帝採納。

乾隆四年,甘汝來病故於任上,大學士鈕祜祿訥親親自送其棺柩還鄉。圖為明 黃炳中《申時行適適圃圖冊.賜閒堂》。(公有領域)

乾隆四年,甘汝來病故於任上。大學士鈕祜祿訥親率領吏部官員,共同處理喪事,並親自送其棺柩還鄉。鈕祜祿訥親受封一等公,乾隆帝稱他為第一宣力大臣,在朝中很有權勢和聲望。

一行人來到甘家大門前,鈕祜祿訥親先進入宅內。

庭院中,一位年邁婦人正在縫製衣裳。納親以為她是甘家老僕,於是對她說:「請傳告甘夫人,尚書已病死於官衙了!」老嫗驚愕得說:「您是誰啊?」訥親據實相告,老婦人忽然失聲痛哭,訥親這才知原來她就是甘夫人。

訥親問她家中是否還有餘錢?甘夫人說:「有。」於是從錢囊中取出俸金,僅僅幾兩白銀而已。

甘汝來為官一生,造福於民,做出許多政績,官位顯達後,自家仍甘於清貧。訥親有感於甘汝來生前清廉清貧,不由得淚如雨下。

回京後,訥親據實奏報乾隆皇帝,乾隆褒獎甘家,賜銀千兩,命官員負責喪禮,並賜其諡號「莊恪」。@*#

事據:《清史稿》卷304、《郎潛紀聞初筆》卷4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盧懷慎,唐代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他早年以進士及第,累官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禦史中丞等。在任時,見時政多弊,曾多次上書,請朝廷整頓吏治,任用人才,治理貪贓枉法等腐敗現象,惜多未被朝廷所採用。唐玄宗開元初年,他和姚崇同時為相。姚崇是唐朝著名宰相,盧懷慎自已覺得才能不如姚崇,於是事事推讓。當時人因他無甚政績,譏他為「伴食宰相」。不過他倒是很善於推薦人才,臨終之時,還上表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等人,後來他們均是當時廉政的傑出人物。
  • 陶侃,字士行,中國東晉時期名士,江州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省都昌縣)人。他是當時朝廷傑出的人物,很有個性。公元315年,他從荊州被貶調到廣州當刺史,因爲公務少,他除了讀書,每天早晨都會從書房裡搬一百塊土磚到院子裡去,傍晚又將土磚搬回書房,無論嚴寒酷暑,終年不斷。同僚們都覺得很奇怪,問他這有什麼意義?
  • 他的變化見證了法輪大法真、善、忍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見證了正法正道對社會道德的顯著提升。
  • 王旦推薦李及代替曹瑋鎮守邊關,是因為李及為人忠厚,一定會謹慎地守護前任創建的政績,如果派其他人去接替曹瑋,一定會自恃才幹和抱負,改變曹瑋立下的規矩,敗壞他建立的政績。
  • 《帝鑑圖說》插圖《賞強項令》,描繪董宣拒不磕頭認錯,劉秀遂吩咐這個頸項剛直的縣令出去,還賜他了三十萬錢。(公有領域)
    一個地方官員,為了一個平頭百姓的性命,得罪了皇帝的親姐姐,龍顏盛怒之下要杖死他,只需他磕頭道歉。他竟當堂「死磕」不認罪,即使被人摁著頭,他仍兩手據地,脖頸剛直,拒不低頭……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