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凤凰彩票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記得前世的康熙老師 台灣入清版圖與他有關

文/陳安
清 郎世寧繪《康熙狩獵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1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李霨是清初保和殿大學士、一品文官,傳說他親自講述過自己的前世,而台灣有段重要的歷史也和李霨有關。

李霨深受順治和康熙兩朝皇帝重用,長年擔任過太子康熙的老師。他是河北保定人,生於明末天啟五年,康熙二十三年去世,享壽59歲。

據清初筆記《三岡識略》記載,李霨告訴他人,自己前世是讀書人,博通經史卻屢試不中,看到鄰居李氏住宅華麗心生羨慕。

有次他得了小病,忽覺身體輕飄飄的,一下邁開腳步進了李氏的家宅。他見到一群婢女擁著一位婦人,好像正等她生產,於是登上屋樑看著。

忽然,有股力量把他推下,頓時墜入產婦懷中,昏昏沉沉好一陣子。醒來後,身體變成只有一尺多長,被束縛著臥在床上。當時天寒下雪,產母問窗外是什麼聲音。剛出生的李霨回應說:「是雪。」

母親很驚異,想要淹死這個怪小孩,幸好父親反對。

經過這一劫,李霨就不再說話了,原來李霨的父親李國是明朝的首輔,也就是首席內閣大學士。可惜李霨七歲時就父母雙亡,成了孤兒。

有親戚指著他説,「這啞巴小孩,留他有什麼用?」這時李霨忽然笑著說話,眾人大驚。

李霨上小學後,更顯聰穎非常。他21歲就考中進士,後官至戶部尚書,34歲就成為保和殿大學士,負責教導太子康熙。康熙皇帝下密詔調兵遣將,也口授李霨起草。而台灣進入清代版圖,亦和李霨有關。

據《清史稿》、《台灣通史》記載,清朝將領施琅攻克台灣明鄭勢力後,朝中有人議論説:台灣是沒有開化的險遠之地,應該「遷其人,棄其地」。施琅將軍很反對這樣做,康熙帝讓議政處討論,也沒有結果,於是召集廷臣詢問。

李霨奏說:「台灣孤懸海外,屏蔽福建,如放棄此地,只怕外國人又來占據,如遷移居民則可能有人作亂生事,應聽從施琅的建議。」

一些廷臣也都這樣上奏皇帝,後來康熙帝就將台灣併入滿清版圖,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派兵鎮守了。

製作:李菁,配音:李扶搖,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國是一個盛行佛教的國度,這裡流傳著許多輪迴轉世的傳奇實例,有一位泰國女子受高僧預言,將帶著護身符轉世。 據《元神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述,泰國有一則廣為流傳的奇聞:一名泰國女子帶著她前世的護身符轉世。
  • 人死亡後會發生什麼?我們會再回來嗎?答案也許來自孩子——那些具有前世記憶的孩子們。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花了40年的時間,力圖解讀那些談論前世生活的小孩案例。讓我們跟隨科學家們和攝製組,一起傾聽這些孩子們的回憶。
  • 很小的時候起,斯里蘭卡女孩普尼瑪就能把薰香的製造工藝從頭到尾講述出來,對於這個年齡的女孩來說,家裡又不是做香的,這些知識從哪裡來?
  • 許多人聽說過輪迴轉世,甚至正史中也有記載,但是鮮少聽說過人的魂魄短暫進入輪迴,又重新返回到原本肉身的奇聞。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學興盛,才媛輩出,官眷閨秀的交遊聚會,往往充滿了儒雅和詩意。出身湖陽世家的惲珠,才思敏捷,少女時期的詩作《錦雞詩》,獨具嫻靜高華的氣質,而且流露出化凡禽為神鳥的超凡脫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為梅花作詩,偏要說:「一枝留待晚春開。」淪落風塵的她,卻因為這句詩,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華遇見人生伴侶。從此,二人詩畫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話。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清代詩壇有一位才女,長於書香之家,嫁入詩禮之族。她身邊的親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這個文學家族中,一顆光華熠熠的明珠。
  • 山東才女王照圓,不僅是郝懿行治學生涯上的賢內助,自己也留下了補註古文的專業著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