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排名- 线上博彩全攻略

淺談義

作者:佚名

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中結義為兄弟的故事。圖為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亂世紛爭中,人們該何去何從?何為天道?什麼是行為標準?是從道德來劃分的。

三國之「義」,主要在劉、關、張,「義」首先體現在對道、對德的堅守,也就是追隨「道德、正義」才是真「義」,而對惡者的追隨是助惡為虐。劉備非常仁義,在群雄混戰中,弱小的他急需立足地之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是不要。至後來陶謙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請劉備接受徐州牌印。陶謙安葬後,徐州眾軍也請劉備接受牌印,劉備還是固辭,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才接受。劉備之「義」是尋常之人無法做到的。

關公之義在於對劉備這個真「仁義」者的忠誠及對結義兄弟的忠誠,他忠的是仁義,這其實是對道德的堅守。後人說關公義薄雲天。關公之義還體現在「知恩必報」「言而有信」「有始有終」「玉雖碎不能改其白」「死不屈節、視死如歸」。「屯土山約三事」是關公與曹操的戰爭中被困於土山走投無路而做的選擇,三事是:「降漢不降操」「曹操按照漢皇叔的俸祿來養贍、禮待劉皇叔的二位夫人」「但知劉皇叔去向便當辭去」。關公當時對勸降的張遼說:「兄有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曹操)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三罪指的是張遼的勸降之言:「劉關張結義誓同生死,如果關公不降曹操,則必死,死了就無助劉備了及有負盟誓」「劉備托家眷與關羽,如關羽戰死,則劉備家眷無所依賴、而負劉備依託之重」「不思與劉備匡扶漢室,徒欲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右)和隨侍周倉。(公有領域)

關公的「三約」忠誠的是劉備、張飛和漢室,始終沒變。假如沒有這三約而降,就是變節了。曹操為了收買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官加爵、送美女服侍。但是欲、錢、權、色都無法惑亂關羽,錢、物被關羽送到劉備夫人的獨院裡封存、美女被關羽送去服侍劉備夫人,在得知劉備去向後,關羽反覆向曹操辭行都被避見,萬般無奈投書曹操相府、掛官印於住所、沒帶所有曹操的封賞,只帶著先前的二十餘隨從保著劉備的兩位夫人千里投奔劉備。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鎮守華容道,他在立有生死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是思曹操厚恩而選擇報恩釋放了曹操,這做法在歷朝歷代都是行得通的,因為關羽只是還曹操的恩。(軍令狀:在軍中具結保證,倘有違背,願依軍令處罪的文件)

曹操清楚仁、義、道、德的內涵,所以他敬佩仁義之士。

張飛之「義」是其所言:「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這是他首次面對從曹營歸來的關雲長時所講的話。張飛之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編按:比喻人寧願保全節操而死,也不苟且求活),耿直、簡單。也如他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姓呂,後拜丁原為義父,後殺了丁原而投奔董卓並拜其為義父,後為了貂蟬美色而殺了董卓,最後敗於曹操為曹操所殺。

人世間是沒有完人的,所以劉、關、張三位義士的行為也有缺陷,但這就是已經做的很好的人了,為後人演繹了「義」的含義……

北京香山古建築彩繪-三英戰呂布。(公有領域)

──轉自明慧網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三國]蜀將關羽。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為蜀國統兵鎮守荊州,後敗死麥城,謚為壯繆侯。
  • 人生百年,相比人類長河之歷史,微不足道!即使較之這人類最後五千年文明史,亦不過白駒過隙。然欲造就人類辨真偽、識善惡及應對各種世事之思想、能力、行為,則是漫長、巨大之靈魂加工工程,非一朝一夕所成,非一生一世可就。創世主通過漫長歲月對具有神佛體形卻無神佛思想及能力之人類一點一點注入思想內涵,培養諸方面能力及行為,包括讓人類所稱之「自然現象」——風、雨、雷、電等成熟亦需要時間過程。很多人類應有之思想情操、文化底蘊、修養內涵,皆通過幾代人或一整個朝代,多少眾生參與所完成。
  • 三國君王的成長壯大,也吸引無數豪傑投身這場如畫江山中的戰爭傳奇,譜寫出一段段交織著忠義、信義、情義、道義的慷慨壯歌。在這裡,有忠君不二、鞠躬盡瘁的謀臣良將,有一諾千金、情深義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義、天下歸心的亂世英雄。
  • 這首詞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詞牌叫做《臨江仙》。它的作者是明朝中葉的一個學士叫楊慎。後來在清朝,毛宗崗父子在整理三國,並給三國做批注的時候,把楊慎的這首詞(原來叫《說秦詞》),放到《三國演義》的前面,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
  • 張飛的故事最為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在長板坡一戰據水斷橋的一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這豪氣萬千的一聲讓百萬曹軍望而卻步,所以也造成了他在後世人心目中猛將的地位。但很少人知道,張飛也有知書達禮、富於謀略的一面。
  • 歷經千餘年,世人皆知位於定軍山的武侯墓只是一個衣冠塚,諸葛亮的肉身則不知下落,所以關於諸葛亮肉身的實際埋葬地點歷來就眾說紛紜,有著幾個傳說。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特殊的風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表現在文學藝術裡,便成了這種「深重的悲觀主義色彩」:感嘆人生的脆弱和短暫,歌詠轉瞬即逝的美景,凝視種種瑣碎、微小的細節⋯⋯即使是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名將,留下的辭世詩也多為感嘆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句子。
  •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北翠╱新紀元)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蒼莽之時,於湖水岸邊聽得入耳的木鼓鐘聲不覺令人感嘆天地悠悠的懷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大作《楓橋夜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