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軼事:李白也是翻譯高手

文/杜若
大唐詩仙李白善於賦詩,除此之外,傳說中李白還是難得一見的外語高手。圖為宋 馬遠《山徑春行圖》。(公有領域)
大唐詩仙李白善於賦詩,除此之外,傳說中李白還是難得一見的外語高手。圖為宋 馬遠《山徑春行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眾所周知,大唐詩仙李白善於賦詩,擅長為唐玄宗的曲子作詞,還擅長評論當世的時事。除此之外,傳說中李白還是難得一見的外語高手。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一副飄然出世般的外表。(公有領域)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擁有飄然出世的外表。(公有領域)

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記述了一個詩仙李白的故事。書中說,李白是西梁皇帝李局的九世孫。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名「白」,字「太白」。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擁有飄然出世的外表。李白十歲時,就已精通書史,出口成章。時人讚他錦心繡口,傳說他是神仙下凡,人們又稱他為李謫仙。

圖為五代 周文矩《七賢過關圖》。(公有領域)
有一年,李白遊至長安。一天,他到紫極宮遊玩,遇到翰林學土賀知章,二人互道姓名,彼此相談很是投緣。圖為五代 周文矩《七賢過關圖》。(公有領域)

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長年廣遊四海,看盡天下名山,嘗遍天下美酒。有一年,李白遊至長安。一天,他到紫極宮遊玩,遇到翰林學土賀知章,二人互道姓名,彼此相談,很是投緣。不久後,兩人結為兄弟。

這年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派使臣來到大唐,朝廷急宣賀知章接待來使,安置外國使臣下榻驛館。渤海國受唐朝冊封,極盛期時領地曾包括現在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濱海邊疆區以及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區。

次日渤海國使遞呈國書。唐玄宗敕命翰林學士上朝宣讀。眾學士打開一看全都茫然無措,只見國書上的字符像鳥獸足跡一般,無人看得懂。

唐天子詔宣滿朝文武大臣,想找出能翻譯渤海國書的臣子。但朝廷之上,任誰也不知曉渤海國的語言,因此也就不知道國書所述內容是親善還是挑釁。

圖為《歷代帝王半身像冊.唐玄宗》。(公有領域)
圖為《歷代帝王半身像冊.唐玄宗》。(公有領域)

賀知章散朝回到家,將此事告於李白。李白聽畢,願為天子分憂。於是賀知章引薦他入朝,面見皇帝。李白看了一遍番書,即刻翻譯成唐朝的「普通話」,而且格外流利。

滿朝大臣聽罷李白的翻譯,紛紛驚歎詩仙李白還有外語能力,而且還是翻譯高手,看外語猶如看漢文一樣沒有障礙。沒想到大唐國還有這等精通渤海國語的人才。

同時,大臣們又因使臣來意不善,彼此面面相覷。原來渤海國派遣使者前來,是想讓唐國將高麗的一百七十六城,全部讓給渤海國,否則將起兵侵犯大唐。

唐玄宗聽罷國書內容,龍顏不悅,沉吟良久,向百官徵詢對策,但無人敢應答。

於是,唐玄宗問李白有何對策。李白說:「此事不勞陛下聖慮,明日宣見渤海國使入朝,臣當面以渤海國文回覆番書。」玄宗龍心大悅,於大殿設宴款待李白。詩仙開懷暢飲,喝得好不酣暢。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李白宿醉未醒,兩眼帶有朦朧之意。圖為元 任仁發《飲中八仙圖》。(公有領域)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李白宿醉未醒,兩眼帶有朦朧之意。圖為元 任仁發《飲中八仙圖》。(公有領域)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見他宿醉未醒,兩眼帶有朦朧之意,於是命人取來醒酒湯。天子見湯羹太熱,還親自為他調拌良久,才賜予他喝。當時百官見天子對李白如此恩遇,又驚又喜。驚的是陛下破格降恩,喜的是唐國還有難得的外語人才。眾臣中,唯有楊國忠、高力士很不高興。

聖旨宣使臣入朝,李白用渤海國語對使臣說:「小邦失禮,聖上洪恩不予計較。現在我們就草擬答批的國書,你們要洗耳恭聽!」

天子賜李白靠近御榻前,坐在錦墩上,書寫答批草詔。李白見自己的靴子不乾淨,怕弄髒御榻。在他的請求下,唐玄宗命權臣楊國忠為李白捧硯磨墨,命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二位權臣不敢忤逆天子,只好照辦。李白坐著寫,這二位站著侍奉他。

李白左手拂鬚,右手揮毫疾書。一會兒的功夫,就用渤海國語寫好了草詔。李白就在御座前,先用華言朗誦了一遍,又用渤海國語向使臣宣讀了一遍。李白宣讀聲鏗鏘有力,聲韻雄渾。使臣驚得面如土色,不敢聲張。

散朝後,使臣悄悄地問賀知章:「大殿之上,那人的官有多大?竟使太師捧硯,大尉脫靴?」

賀知章說:「太師是權臣,太尉是近臣,也只不過是人間的權貴。那名李學士可是天上神仙下凡,特來襄助天朝的,還有什麼人能比得上呢!」

使臣回到渤海國,向國王講述唐國的所見所聞,並呈上唐國答批的國書。國王見書中文字工整流暢,心中也是大吃一驚,召大臣商議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能打得過呢!」於是修書稱臣,願意每年向大唐進貢。

李白卓越的翻譯能力,使大唐避免了一場戰爭,不動干戈就降服了渤海國。一道國書相當於十萬雄兵,威震數千里之外的邦國。@*#

事據:《警世通言》第九卷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篇說到集律詩大成的唐代,不論是否是七言詩,皆字數雖不多,但留傳的許多詩作都很精練的記載了豐富奇妙的神傳事蹟。例如;赫赫名聲的黃鶴樓,不獨讓唐朝崔顥留下傳頌千古的《黃鶴樓》,詩仙李白也有《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的詩作傳世,不同的詩人雖然有著不同的寫作風格,但都提及仙人蹤跡。
  • 蓮花超凡脫俗,是花中君子,是凌波仙子,也是高層次生命境界的象徵。蓮,入世、出凡,成仙、成佛,說盡俗仙的境界。
  • 我豈是久處草野的碌碌無為之輩?比喻躊躇滿志、高度自信的心態。語出李白《南陵別兒入京》。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