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9月09日訊】台灣是瑰寶,是保留傳統文化的寶地,那些流傳下來的祖先的智慧,傳統技藝,如今的年輕人可能所知甚少,她們有的被默默守護下來,有的開創出一條嶄新的路,而有的卻日漸沒落,成為即將消失的老行業。
現代的婚禮中,新娘捧花被視為傳遞幸福的象徵,但在早期台灣的喜慶場合中,「春仔花」不只是對新人或是親朋好友的祝福,更能代表著不同的輩分跟地位。也代表台灣農業社會的一種生活文化,在農忙休息的時候、鄰居有喜事的時候,居民便會相聚,一同來製作「春仔花」。
「春仔花」的取名有很吉祥的寓意,「春」用閩南語唸,有「剩下」的意思,代表每年都能有豐足的食糧跟財富,「春」也有萬物生命開始復甦之意。
「春仔花」是一種纏花技藝,大自然界的一切都能是創作題材,結合了剪紙、纏繞、刺繡的技術,製作耗時費工,但成品獨一無二、細緻精美,小小的作品中蘊藏了十幾種技法,精緻繁複的程度令人驚豔。

。(宜蘭傳藝提供)
各式各樣「春仔花」代表著不同的祝福及身份地位,石榴代表「多子多孫」,百合代表「百年好合」,蝴蝶代表「福氣到」,圓仔花代表「圓圓滿滿」,「鹿」是婆婆戴的,「烏龜」是女方媽媽或是阿嬤戴的,對不同的長輩,祝福也是不一樣。
陳惠美老師是台灣第一位纏花技藝保存人,她默默守護著這漸漸式微的台灣傳統文化。
陳惠美老師學習「春仔花」的開端是什麼呢?在她小的時候一次在古董店看到「春仔花」,陳惠美老師非常驚艷也非常喜愛,於是跟當時已經九十歲的愛玉阿嬤學習,央求好久愛玉阿嬤才願意傳承這項技藝。
沒多久愛玉阿嬤離世,老師驚覺發現,還好當時有央求愛玉阿嬤傳承這樣珍貴的技術,她承諾愛玉阿嬤,一定會把這技術傳承下去,否則這纏花技藝在台灣便會失傳。
纏花技藝結合了剪紙、纏繞與刺繡的技術,纏花的製作耗時費工,也能從中發現中華文化傳統婦德中,婦工不僅僅指技能、手巧心細,也將心中的藍圖架構成完整作品,「春仔花」那種優雅的氣度,是女孩子們一輩子的寶藏。
觀看完整影片»
觀看更多影片:
一錘入心手工打造銅鑼 敲響台灣之音
撰稿:1000步的繽紛台灣,改寫:王翧宇,視頻製作:豪爾李,責任編輯: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