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有一著名隱士,名叫梁鴻。時逢世道混亂,梁鴻天性耿直,不願做官。因梁鴻品德高尚,不少有錢有勢的人家,想把女兒嫁給他,都被梁鴻婉言謝絕了。
有一戶孟姓人家,其女孟光生來貌醜。天生麗質的女子多是膚如凝脂、明豔照人,而孟光卻是膚色黝黑,而且身材肥壯。孟光以德行見稱,有不少人為她作媒,但她都拒絕了,她對父母表示,要嫁給梁鴻那樣的賢德之士。

梁鴻知道此事,就下聘禮,娶三十歲的孟光為妻。此後,夫妻二人隱居霸陵山中,遠離世囂,以耕織為業。夫婦二人平日詩書耕讀,琴瑟和鳴,倒也怡然自得。
後來梁鴻夫婦來到吳地,寄居在望族皋伯通家中,做打雜舂米的工作。每次吃飯前,孟光會將放著飯菜的小桌子舉高到眉毛處,呈與梁鴻。後人稱之為「舉案齊眉」。
梁鴻與孟光互敬互愛,成為歷代賢德夫妻的典範。

古人重視德行禮義,崇尚恬靜淡然的生活,與「舉案齊眉」相似的故事,並不算罕見。東晉時期,也有一對相知相守的夫妻,留下一段與「梁鴻夫婦」類似的千古佳話。
吳國富春人孫晷,東晉時期的名士,是伏波將軍孫秀的曾孫。孫晷小時候從未被呵斥過,有著不同於尋常兒童的冷靜和理智。孫晷長大後,為人謙恭仁孝、清淨簡樸,有學識講禮義,即便是一人獨處,其容貌舉止也是端正有禮的。
孫晷祖上封侯,因此家業頗為富足豐厚,但他平日常穿布衣,飲食多是粗茶淡飯。孫晷還親自在郊外的野地上耕田種地,閒暇時不忘吟詩讀書,過著欣然自得的生活。孫晷父母擔心他過於辛苦,就勸他要多休息,但他依然沒有懈怠。
孫晷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看到有人挨餓受凍,就會接濟他們,而他自己卻從不接受鄉人的饋贈。
親朋中有幾個年邁窮苦的,時常到他家裡來借錢,別人都厭惡他們、怠慢他們,唯獨孫晷尊重他們、體恤他們,絲毫沒有嫌棄之意。孫晷的美德和聲譽,贏得朝野上下的尊敬。
會稽人虞喜(公元281年─356年)在海邊隱居,素來秉持操守,有超脫世俗的風骨。孫晷欽佩虞喜的美德,就娶了他弟弟虞預的女兒為妻。
虞預的女兒不喜奢華、崇尚質樸,與孫晷志趣相投。嫁給孫晷後,就和他一起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夫妻二人相敬相愛,夫唱婦隨,時人稱他們為「梁鴻夫婦」。@*#

事據:
《晉書·孝友傳》卷八十八
《八德須知全集》初集卷五之「八、孫晷溫恭」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