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都市計劃組的師生,22日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舉辦社區規劃成果發表會,由學生簡報近半年來走訪社區、和居民互動了解需求,進而整體規劃做出的成果,中華大學講師暨農村再生社造中心總召侯順耀,表示這樣的實作學習課程,為社區、學校和學生創造了三贏。
侯順耀進一步說明,所謂三贏,是指學生透過與社區互動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以“接地氣”模式來深度理解新竹,以自身專業所學,產出具有場所意義的規劃內容;學校能更充分發揮關心地方及實現社會責任;而社區在年輕學子的協力下,對社區未來的願景能激盪出更多火花。

系主任閻克勤表示,學校的課程和社區合作已經4年了,今年的成果發表共分為6組,新竹縣、市各3組,因為縣市發展的特色不同,新竹市屬於社區改造,為社區找到發展紋理、歷史脈絡和閒置空間等;新竹縣則屬於農村再生,以當地產業為主,為農產品找到發展契機和行銷出路等。

農業處表示,學生透過實作和社區產生連結,也促成了農村的再生,年輕人頭腦好有創意,對社區的幫助很大。社區居民也很感謝中華大學師生對社區未來發展的建議,希望未來的互動能有機會再延續。
學生也從探討環境設計與社區創生議題中收穫滿滿,不但對社區成長管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嘗試一手包辦從資源調查、居民訪談到提出未來發展願景等規劃工作,讓學生再找出社區的問題的同時,也學習如何研擬解決方案,達到預期目標。

各組學生發表具體成果,包括水源、士林、茄苳、新國、北平及東光等6個社區,例如:水源社區為都市中的綠洲,原有的農田產業轉型為有機產業,再運用綠色廊道(仰德路)及歷史紋路(原興路)作為軸帶,以帶動社區內的產業活動;茄苳社區主要產業以務農為主,在社區原有的自然景觀風貌、蝴蝶多樣生態及多元產業的環境中,進而打造符合茄苳社區之特色亮點,為社區帶來不一樣的風貌。
新國社區是個熱情活潑的食農示範社區,在社區原有的食物森林延續發展低碳構想,二期食物森林、自行車規劃、淨化生態池及采田互動式教學;北平社區以種植柑橘及水梨為主,學生以人本的發想下,將社區內閒置的自然環境(埤塘)結合客家傳統文化與當地傳統技藝(木雕、高平堂、大平茶廠)為社區亮點,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負責士林社區的黃同學提到,以發展原有的歷史空間(境福宮)、產業資源(新竹魚市場)及遊憩空間(樹林頭公園)作為社區亮點,帶動地方歷史文化發展,境福宮旁有一條古道,已經被鋪成柏油路,希望能恢復成自然樣貌,另外,樹林頭公園以前很少人知道,這兩年因市府舉辦活動才比較出名,他們規劃將去年留下的大型遊具變成在地特色,成為超人氣的遊憩空間。

負責東光社區的張同學表示,透過和社區互動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盪耙山古時候有翻譯語言的「客譯館」和古砲台,尋找歷史發展軌跡、聆聽故事,很有文化價值,另有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的推動,學生擬出各種體驗活動(東光湖、盪耙山古道)及以茶為重的產業(展銷中心),並提供社區內活動空間(活動中心)融入客家文化,使社區朝氣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