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5月11日訊】爸爸帶著四歲多的兒子,去一位叔叔家玩。兒子看到小哥哥房間裡的小飛機模型後很感興趣,玩了一會兒後,也很想要一台,於是趁大家不注意時偷偷把小飛機藏起來。

回家的路上,他心裡非常糾結、難受,最後忍不住還是跟爸爸「坦白」了,說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飛機。爸爸沉默了一下。他至今仍對當時爸爸短暫的沉默和自己站在路邊害怕至極的情景,記憶深刻。
然後,爸爸溫和地對他說:「我們一起回去把小飛機還給叔叔吧!爸爸以後再買一台給你。」於是他極不情願地跟著爸爸回去還小飛機,心裡又不捨又羞愧,還害怕得哭了。
爸爸只是很平靜地跟對方解釋:「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小玩具,現在送回來。」事情就這樣落幕了。
兒子沒有受到任何責備,而爸爸也沒有再將此事告訴別人。
這位智慧的父親,做了什麼呢?
首先,不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不誇大孩子的錯誤,這是對孩子的保護。
這位爸爸自始至終都不曾用「偷」這樣的字眼去形容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的是非觀念是通過父母的評價、同時觀察父母的反應而形成的。
其次,保持平穩的情緒,認真想好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在得知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親並沒有立刻打罵,也沒有立即開始苦口婆心、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讓自己的情緒緩一緩、想一想,再用最簡單有效、最和緩適宜的方式應對這件事。

緊接著,用直接的行動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和引導。
其實孩子心裡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小男孩低著頭的那種憤怒和倔強,還是這個小主人翁的「內心糾結」都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其實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孰是孰非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從錯誤中學會正確的做法。
父親展現給男孩的是寬容、擔當。
這個爸爸也只簡單說了兩句話,一是「一起還回去」,這是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改正方法;二是「你想要的話爸爸買給你」,告訴他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正確途徑。

最後,記得給孩子留一點自尊。
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反覆追究,不隨意轉述,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孩子雖然還小,但已有了自尊心和羞恥心。
見證孩子犯錯的當事人,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到孩子一定不願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即使是家裡人。所以,不再向別人轉述這件事,就是對孩子自尊的最好呵護。

家庭教育微課堂
爸爸媽媽們請記住:
即使孩子出現一些你認為非常嚴重的道德問題,也請控制好情緒。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致於對孩子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
觀看完整影片»
——轉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改寫:陳紫嵐,影片製作:奇緣,責任編輯:於凝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