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吟詩作對當文青 春天踏青千萬別碰到這種民間高人

作者:李智鳴

中華傳統「詩」傳不墜,所以也有稱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寫詩的基礎在於作對,古代文人雅士除了詩作唱和之外,更多的時候是不寫詩只作對的。

話說初春的季節,正是出外踏青、吟詩作對的好時光,有一回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與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春遊,大家乘船順江而下,船家收起篷帆搖起船櫓,此時,老師對著一眾學生說道,大家不妨作對為樂吧?於是學生們請老師出上聯,眾學生來對下聯。

只見老師沉吟了一會然後說道:「兩櫓並搖,好似雙刀分綠水」。接下來,就該學生們構思著自己的下聯。可惜老師對學生們的應對似乎都不甚滿意。

輪到曾鞏時,他從容對道:「孤桅獨立,猶如一筆掃青天」。這下聯不僅應景,而且對仗工整,更重要的是表現出曾鞏非凡的氣魄與格局。此聯一出,自然獲得大家的喝采,老師也是讚嘆不已。

竹,漁船和島與白色背景上的山。 傳統的東方墨水畫
初春的季節,正是出外踏青,吟詩作對的好時光。圖為傳統的東方水墨畫。(fotolia)

類似的故事,在歷史中流傳不少。雖說許多故事流傳於野史筆記之中,或真或虛,但是不論真偽,就故事內容而言對讀者也頗能有所啟發,其中一則關於蘇東坡的故事,就是如此。

話說有天蘇大學士郊遊漫步到一小田徑裡,對面卻迎來了一位肩挑雙擔的農婦,生性詼諧大方的蘇東坡打算作弄一下對方,於是他不讓道而正面與農婦僵持,

他對農婦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當讓道於我。」

看著這位氣質出眾,似乎頗有來歷又口出這番話之人,這農婦不僅沒被嚇倒,還冷笑著對蘇東坡說:「既自稱讀書人,可會作對?」

蘇東坡自然豪氣陡生,驕傲地回應說:「胸藏斗牛,當然能對!」

言罷,農婦把擔子往地上一放,就脫口而出上聯:「一擔重泥擋子路。」

這上聯不僅應景,還是諧音雙關:「一代仲尼擋子路。」仲尼就是孔夫子,子路是孔夫子的學生,夫子擋了學生的道,是老師該讓道還是學生,答案不是很明顯嗎?即便才智如蘇東坡者,一時也回不出下聯。這時蘇東坡窘態畢露,周遭的農夫們見狀,不禁哄堂大笑起來。

這一笑倒是激起了蘇東坡的靈感,他急忙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雖然對出這工整的下聯,蘇東坡卻收起驕傲之心,褪下鞋襪,主動走下田中讓道於農婦。

五代梁趙喦《八達春遊圖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有一段黃蓉和郭靖求助於南帝時,受到南帝四位弟子的阻攔,其中一關是前宰相設的對聯關,最難的一道上聯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這聯的難處在於既要符合文意,又要符合「琴瑟琵琶」裡的八個「王」字入句的對應,未料黃蓉一下子就對出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原來這是黃蓉父親黃藥師早就做過的對子,黃蓉當時只是照搬而已。也幸好黃藥師與南帝各有四名弟子,否則黃藥師做出的對子黃蓉當時就未必應景,就不能照搬了。

對聯雖然僅是短短幾個字,卻能呈現出人的才情、性格與境界。以曾鞏與老師的對聯而論,曾鞏的境界高出一籌。而在蘇東坡的故事裡,如果他是一個爭強好勝之人,要壓倒「重泥」,可能就得往周公、老子的方向去想,而「夫子笑顏回」,除了展現出自嘲的幽默感外,自比的顏回依然是孔夫子的學生,所以後來蘇東坡謙卑的走下田讓道婦人也就成了順理成章地發展了。至於這個故事是否像金庸所創造的情節一般,是先有了對聯,再假托蘇東坡為名而創的故事,似乎也就不是至關緊要的事吧?@*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