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義趣】之六: 五百年厄運!悟空的教訓

作者:皇甫容
圖為《西遊原旨》中的如來佛。(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7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悟空幼年不守本分,嫌棄弼馬溫的官職太小,就反天宮。為了收起悟空的邪心,使他不生狂妄之心,玉帝採納太白金星的建議,封悟空為「齊天大聖」。

王母娘娘舉行蟠桃大會,邀請三島十洲的所有神仙參加宴會。悟空沒有被王母娘娘邀請參加蟠桃大會,一怒之下,大鬧天宮。悟空在天宮猖狂撒野,非要玉帝搬出靈霄寶殿,將天宮讓給他主管。

悟空猖狂逆天,出言不遜,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這樣,悟空度過了五百個寒來暑往,直到心中的狂妄已經清除得差不多了,他才遇到脫身的機會。

猖狂的背後 重名號 不敬神

悟空的猖狂,是由什麼心引起的呢?《西遊記》中說,悟空被封為齊天大聖後,因他是隻妖猴,不知道官銜品階,也不計較俸祿高低,只是很注重「齊天大聖」的名號。當悟空知道,王母娘娘邀請了所有的神仙,卻沒有邀請他,他重名望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以致一下走到另一個極端。

玉帝驚訝於悟空的狂妄,就想派天兵降妖除魔。太白金星進諫說:「悟空說話口無遮攔,不知分寸,張口即來。如果跟他硬拚,不僅降伏不了他,反而會勞師動眾。」

上天為了去掉悟空身上的魔性,將他鎮壓在五行山下,一直壓了五百年。為了徹底壓下悟空狂妄的心,土地神奉天命只餵他鐵丸,灌他銅汁。

真心悔過 情願修行

經過這場磨難,悟空才真正明白過來,不敬神佛的狂妄心態,惡果如此嚴重。當悟空在五行山下見到菩薩時說:「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悟空此時是真心悔過了,也知道唯有修行,才能使自己得到徹底的解脫。

當悟空說「情願修行」時,吳承恩以這首詩表達對他的欽佩和讚歎:

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悟空即使在這麼苦的境地,極度孤苦伶仃的處境下,也不再像幼年時那樣無法無天,發癲發狂,他是真心知悔了。雖然五百年中沒有一個熟人去看望悟空,他也甘於寂寞,在數百年的寒來暑往中沒有怨天尤人。

菩薩一聽悟空「情願修行」,滿心歡喜地回應說:「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口中發出善願,即使在千里之外,天地神明都會感應到。

嘲笑他人 受五百年惡口苦報

有這麼一則故事,古代印度有一個年輕的僧人,因為嘲笑他人,也吃了五百年的苦果。

這名年輕僧人很會唱歌,歌聲清亮悠揚,他就仗著這點能力,常常看不起別人;年輕僧人也憑著這點能力,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當年輕僧人遇到不善於唱歌的老僧,就常常嘲笑他,說他的聲音很沙啞,令人難以忍受,也使人厭惡。

但這名老僧早已達到羅漢果位,超脫了世間的一切榮辱和苦惱,也早已擺脫了生死的束縛。年輕僧人不了解真實情況,卻去嘲笑老僧並以惡語羞辱他,他不修口的結果,最終為他帶來五百年的惡口苦報。

悟空和印度僧人這兩個故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些從神話傳說中走出來的情節,無論它們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有多大差異,都帶有警示世人的一面,給人以無限啟迪。@*#

(點閱西遊義趣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典小說很特別,一上來的開篇詞,就帶著上天入地、成王成聖的雄厚氣魄。
  • 悟空哪一集沒有他出現,似乎這一集就沒有了生氣,顯得黯然失色。這大概是因為悟空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特質。
  • 鴻篇巨著《西遊記》中,第一回就出場的樵夫只是閃了一個身影,就徹底消失了。他是凡夫過客,還是洞見前緣的神者?在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不解的懸念。重新品讀原著,方覺字裡行間含蘊的又一新意。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 等大夥兒進入內室,只見壁間掛了一幅趙子昂所繪之馬,內有一匹,毛色與丟失的馬兒非常相似,馬尾巴處被香頭的火炷所燒。此時崔生方始悟到,那馬,原來是東鄰家的畫中之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覺呢。
  • 古籍曾記載一位高人。此人常常與虎為伴。我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說虎是危險的動物,這位古人為甚麼會與虎為伴呢?他又是如何馴服猛虎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顆善心,在處理問題上動善念。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 廉廣畫了一隻大鳥。畫完後,試著呼叱,大鳥果然展翅欲飛,於是廉廣乘上大鳥飛出牢獄,大鳥載著廉廣一直飛到泰山頂上才落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