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正體中文字博大精深,遇到中文字不會唸時,大家都是「有邊唸邊;沒邊唸中間」,而在動物園裡經常聽到被唸錯的動物名字,排行榜第一名非「歐亞水獺」莫屬。
台北市動物園指出,最常被唸錯的動物是「歐亞水獺」、「小爪水獺」,「獺」字應讀「踏」音,民眾常讀成「賴」。至於樹獺和樹懶的稱呼,園方表示,兩者都是中文俗名、都通用,「樹獺」是描述外形類似水獺,且主要棲息於樹上;「樹懶」則是形容牠在樹上長時間靜止不動,或是移動速度緩慢,園方都以「樹獺」來稱呼,避免帶有懶惰、偷懶等歧視的意味。


動物園表示,「藪貓」及「林㹭」這兩種動物也經常被叫錯,「藪」字讀「叟」,字意為雜草叢生的沼澤或湖泊,「藪貓」是產於非洲的中型貓科動物,比家貓大一點,毛皮上的斑點形狀類似花豹,最大特徵是又圓又大且豎立的耳朵、還有比例偏長的四肢。「㹭」字讀「曳」,「林㹭」的名字是由學名(Lynx lynx)直接翻譯而來,牠的中文名字裡雖然有犬字,但其實是貓科動物。


另外,動物園提到,其他可能會被唸錯的動物名稱,包括「黑白疣猴」,「疣」字讀「由」,字意為皮膚上突起的小肉瘤;還有「食蟹獴」又名「棕蓑貓」,「蓑」字讀「縮」;以及北非髯羊的「髯」字讀「然」,字意為兩頰上的鬍鬚……等。園方說,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動物園時,可以信心滿滿地向同行的夥伴們,介紹這幾種動物的正確念法,讓大家都了解中文的博大精深。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