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有一個愛妾沈氏,叫明玕。這個名字還是紀曉嵐給取的。沈氏天生麗質,又很聰慧,全然不像小戶人家的女兒。她性情柔婉,從來沒有忤逆過一人。
沈氏還未出嫁時,她曾悄悄的對姐姐說:「我不想成為農家之婦,但是名門望族也不會娶我為妻,難不成我要成為富貴人家的侍妾嗎?」
她的母親聽說了這番話,按著她的心願,將她嫁給紀家。沈氏嫁給紀曉嵐時,拜見紀曉嵐的正室馬夫人。馬夫人說:「聽說你自願做侍妾,其實做侍妾非常不容易。」沈氏回答道:「不願作侍妾,就會覺得難;既然願意做,還有什麼難的。」自從沈氏嫁入紀家,馬夫人始終都很疼愛她,愛她猶如自家嬌女。

最初,沈氏僅僅認識幾個字。後來跟著紀曉嵐檢點書籍,久而久之,沈氏也能粗略的知道一些文章的意思,而且還能用淺白的語言作些詩。
沈氏曾對紀曉嵐說,女子應當四十歲以前去世,眾人還會憐惜哀悼。如果等到滿頭白髮,成了穿著青衣布裙的老太婆,孤獨伶仃的被人遺忘,她可不希望那時候才死。乾隆五十六年,沈氏臨終前,將自己的一幅小畫像交給女兒,口誦一首詩,讓紀曉嵐記下來:「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誦完後,溘然而逝,得年僅三十歲。
沈氏罹患重病時,紀曉嵐在圓明園侍值,編修《四庫全書》,夜宿於圓明園附近的海淀槐西老屋。一天晚上,紀曉嵐兩次做夢,都夢到沈氏。起初紀曉嵐認為,或許是自己太過想念她吧!
那天晚上,沈氏病重陷入昏迷,二個時辰後才醒過來。沈氏對她的母親說:「我剛才作夢,夢裡去了海淀的住所。因為聽到雷霆般的響聲,所以才驚醒。」

後來紀曉嵐得知此事,回憶侍值的那天晚上,有一個掛在牆上的銅瓶,因為繫瓶的繩子斷了,墜到地上產生很大的響聲。他豁然明白,原來沈氏的生魂真的在當晚去過他那兒。於是,紀曉嵐在沈氏的遺像上題了兩首詩:
「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下歸,春夢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
「到死春蠶尚有絲,離魂倩女不須疑,一聲驚破梨花夢,恰記銅瓶墜地時。」

沈氏去世的前一年,即乾隆五十五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沈氏看著窗外盛開的夾竹桃,映著明亮的月光,吟誦詩句:
「絳桃映日數枝斜,影落窗紗透帷紗。三處婆娑花一樣,只憐兩處是空花。」
但是次年,沈氏就病故了。她的婢女叫玉台,侍奉紀曉嵐兩年多後,才十八歲也去世了,紀曉嵐後來想起這首沈氏無意中寫的詩,竟成了預言,無意中說出了她和玉台的運程。果真應了「只憐兩處是空花」。@*
(據《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卷十九)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