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国体育彩票app-足球竞猜平台-大乐透开奖直播

林則徐祈雨 施巧計募款賑災

作者:洪熙
林則徐。(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4
【字號】    
   標籤: tags: , ,

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時期進士。他在朝任職期間,因為主張禁煙,清理煙毒,導致英國以武力脅迫清廷。林則徐受到鋪天蓋地的誹謗,成為眾矢之的。他被革職充軍後,為新疆百姓興修水利,西北百姓敬之為神人。據傳他還曾經施展巧計,讓官員捐款賑災,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香港歷史博物館內的林則徐官服像。(Ziko van Dijk/Wikimedia Commons)

為民祈雨

據《清朝野史大觀》卷七記載,林則徐擔任湖廣總督時,湖北一帶遭遇大旱,一時之間米價暴漲,許多百姓買不起高價米,引發饑荒。他倡議官員捐款賑災,並以平價米賣給災民,使百姓渡過難關。他苦口婆心地勸說眾官僚,捐獻之事可量力而為,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個官員響應捐款之事。

於是,林則徐想了一個辦法,貼出官方告示,通知眾官員到某天為百姓祈雨。從撫司一級到至牧令,都應當事先齋戒,以表虔敬。

到了祈雨那天,林則徐步行到壇邊,各級官員也只好跟著他走到祭壇。拈香禮畢,眾官依次席地而坐。

時值驕陽當空,烈日炎炎。官員坐著的地方,既沒有張開傘蓋,又沒有茶水。眾官坐在太陽底下曝晒,個個都汗流浹背,口乾舌燥,苦不堪言。

林則徐說:「我們身為官員,平日養尊處優,習以為常,卻不知道民間百姓的疾苦。今天就和大家共同體驗一下。」

眾官大約坐了三炷香的時間。林則徐說:「天氣這麼熱,應該喝些茶水。」於是吩咐僕人抱來水瓮,林則徐先喝了一碗,其餘的水分給眾官喝。眾官僚坐得太久,口渴難耐,都是一飲而盡。

一會兒,林則徐張口大吐,其他官員也都跟著吐起來。林則徐說:「這吐物足以檢驗我們的心腸啊!」並命僕人不要清理吐物。

他站起來,一一檢視眾官吐物,命僕人逐一記錄。發現眾官吐出的東西,都是葷腥厚味之物,唯獨林則徐吐出的是粗劣的野菜粗糧。看來官員大魚大肉吃慣了,就連為百姓祝禱請命之前必需齋戒,以示虔誠莊敬的禮節都不顧了。

林則徐嚴厲地訓誡官僚:「為民請命,你們就這麼對待嗎?上天不降仁心,實在是因你們視百姓生命如兒戲,所以招來這場旱災。」

眾官聽了,既慚愧又恐慌,害怕林則徐上表彈劾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捐獻,賑濟災民。災情很快就得到了緩解。

林則徐。(公有領域)

禁煙銷煙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處禁煙。並於次年,在虎門銷毀二百多萬斤鴉片。林則徐此次銷煙禁煙,抵阻了英商銷售鴉毒。

林則徐虎門銷煙想像圖。(公有領域)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軍派艦隊攻占定海,並於八月抵達天津大沽口,以武力威脅北京。 於是,各種誣陷和指責蜂湧而上,林則徐成為眾矢之的。道光皇帝為與英國儘快議和,革除林的職務,將其發往新疆伊犁充軍。

林則徐清廉為民,很受百姓擁戴,他遭此誣陷時,一些紳士不約而同地主動出資,很快籌集了上萬兩白銀以作贖鍰,但林則徐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修身克己

昔日,林則徐到蘇州任巡撫,急躁的他為了克制不好的脾氣,曾經親自書寫了一匾額「制一怒字」,懸掛在聽事堂,時時提醒自己要修身克己。

如今面臨鋪天蓋地的誣陷,昔日克己修身的功夫就彰顯得淋漓盡致。他踏上充軍之路,途經西安,他與妻子離別時,吟誦一首詩,其中一句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節錄於《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則徐認為,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用生命都值得去換取,怎麼能因有利益就追求,有禍患就迴避呢?

雖然宦海浮沉,但林則徐不論到哪兒,依然守著浩然正氣,為民之心始終不變。在充軍伊利期間,熟悉水利工程的林則徐,在當地協助治水。他詳細勘查水道,開鑿河泊,既調濟水量,避免洪災,又便於百姓灌溉農田。西北百姓非常愛戴林則徐,稱林為神人(《三借廬筆談》)。@*#

林則徐。(公有領域)

事據《清朝野史大觀》卷7、《三借廬筆談》卷12、《夷氛聞記》卷1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是在兩千零幾年的時候,記不清具體哪年了,反正是南方大水,北方大旱。因為旱得太久了,地方政府想要人工降雨都找不到雲彩...
  • 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作為清朝官員中的這位實幹家林則徐,早已是「賢名滿天下了」。
  • 敦煌石窟第323窟南壁東端,有一系列組圖,描繪是一位高僧在皇宮正殿祈雨的場景。這名高僧就是曇延。
  • 蘇東坡在《書潁州禱雨詩》中說到,他聽歐陽修說,潁上縣內有一間張龍公神祠,極為靈驗。於是蘇東坡也向張龍公祈雨。
  •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