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故事

見證幾百歲李少君長生不老

作者:殷鑫
李少君上奏漢武帝說:「我曾經遇見了仙人安期生。」圖為《安期生遇仙》。(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30
【字號】    
   標籤: tags: , ,

漢武帝時期曾招募天下懂道術的方士。有個山東人李少君上奏說:「我曾經在海上漫遊,遇見了仙人安期生。他給了我煉丹祕方。以丹砂煉出金丹,吃了金丹就能成仙。」於是李少君把安期生的煉丹祕方上奏漢武帝。

長生不老

漢武帝對李少君很尊重,賞賜他不少東西。有一次,李少君看見漢武帝有一件舊銅器,對武帝說:「我認得這件銅器。在春秋時代,齊桓公曾把它擺在床頭。」漢武聽後,就細看銅器上的刻字,果然是春秋時齊國的銅器。但李少君看上去只有五十來歲,臉色紅潤、皮膚光滑,牙齒像少年人那樣整齊,一點都不像幾百歲的人。

青銅器「來鼎」。(良克霖/大紀元)

有一次,李少君和武安侯一起宴飲,座上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問了老人的姓名,然後就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一起夜宴過,那時你很小,跟你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認識你。」李少君這番話讓在座的人嘖嘖稱奇。

漢朝的王公貴族們聽說李少君能長生不老,都對他萬分敬仰,給他送的錢堆積如山。李少君就用這些錢悄悄地買原料煉成了仙丹。後來李少君把自己不會衰老的祕方給了漢武帝,然後就稱病告辭了。

這天夜裡,漢武帝夢見和李少君一起去登河南的嵩山。半路上忽然有個神仙拿著旌節騎著龍穿雲空降而來,說太乙真人請李少君去。漢武帝從夢中驚醒了,立刻派人打聽李少君的情況,並且告訴親近的大臣說:「我昨夜夢見李少君離我而去了!」

漢武帝去探視李少君。李少君讓人把他煉仙丹的祕方完全記下來,但還沒說完,人就死了。李少君剛要入殮時,屍體忽然不見了,衣服連扣子都沒解開,好像蟬蛻一般。漢武帝後悔沒有向李少君求教更多的道術。武帝說:「李少君不會死,他是登了仙界了!」

董仲躬親身體驗方術

朝議郎董仲躬和李少君是好朋友。董仲躬為人剛強直,精通《四書》、《五經》,但對道術一點也不通,還經常嘲笑那些服丹藥學道術的人。

李少君知道董仲躬對修道有不同的看法,但他的性格就是這樣,也改變不了他的認識。董仲躬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李少君給董仲躬開了兩副藥方子,董仲躬根本就不吃,也不理睬李少君講解的道學方術。

李少君走後幾個月,董仲躬的病更重了。董仲躬聽說,漢武帝很遺憾沒有抓住機會在李少君在時向他多討教,就想起了李少君給的藥。董仲躬試著服那藥,只吃了半副,就覺得身輕體壯,病立刻好了。服完一副藥之後,就覺得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這時他才相信真的有長生不死的道術。

於是,董仲躬就辭去了官職,向道士們求教,但得不到真道。後來,雖然他頭髮不白而且精力旺盛,但還是活不到九十歲就死了。死前他叮囑兒子董道生說:「我曾得到李少君的仙藥,最初我並不相信,後來服藥真見效,卻不能解釋藥力的來源和修道的方術,只有懷恨於九泉之下了。你要尋找人間懂得道術的人,向他學習修道的要訣。」@*#

(資料來源:《神仙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埋銀子以濟後代,世間有不少說法。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到了清代,野史裡有這一樣一段傳說,發生在紹興蘭亭旁邊的著名古剎天章寺。
  • 西元八世紀末,唐德宗之朝,建中號 )年初,樂安有一個叫任頊的讀書人,他性情清高不喜塵寰俗事,就居住在深山裡,他曾經救了一條黃龍得了珍寶……
  • 和皇帝生日同一天,也是帶有貴人命嗎?宋代時,有個四川人許志仁到京城臨安求官職,浪跡京師幾年也沒求到職位,眼看所帶的資財就要耗光,這一天他遇到了貴人……
  • 北宋真宗時代,一對窮困的姐弟,就在當時的京都開封鑿紙錢為生。這位姊姊就是民間故事「狸貓換太子」的女主角--太子仁宗母親李宸妃。姐弟臨別時後會遙遙無期,姊姊將一緙絲革囊交給弟弟……
  • 巧的是,公子摔下馬時,正好碰上老和尚靈魂。這番靈肉合一後,世家公子便慢慢地甦醒過來。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離奇!男子一想結婚就會身患絕症,恢復單身就不治而愈,占卜師預言治病:一件事不做就會孤老終生。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