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京城、抗金兵 北宋名臣李綱的忠義故事

作者:柳笛
李綱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18
【字號】    
   標籤: tags: ,

兩宋之交,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悲壯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傳奇時代。留名青史的英雄豪傑中,武有「中興四將」,文有「南宋四名臣」。其中的名臣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當金人第一次南下攻宋,直逼開封時,掌管禮樂的李綱就向皇帝分析宋金局勢,大膽提出救國之策。他的建議是,讓徽宗禪讓帝位給太子,也就是擁立後來的宋欽宗。

哇,李綱一個臣子,居然要影響皇位的傳承,難道是要把持朝政?他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了好友吳敏:「讓太子作開封的長官,不就是讓他留下來鎮守京城嗎?金兵這麼猖獗,如果太子不登基,就沒有足夠的權威招攬天下豪傑。太子恭謙節儉的美德天下聞名,足以繼承皇位,你身為言官,為什麼不向皇帝建議呢?」

李綱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公有領域)

第二天,徽宗果然要召見李綱商議。為了表明心跡,李綱毅然劃破手臂,以血為墨寫成一道奏摺,吐露心聲:「太子監國,是平常的禮法。現在大敵入侵,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間,難道還要固守常禮嗎?太子名份不正卻掌握大權,怎麼號召天下英雄呢?如果能讓太子登基,讓他為陛下保衛社稷,收攏將士誓死護國的忠心,這樣天下才能保住啊!」

這封帶血的奏摺,讓徽宗接受了禪讓建議。太子,也就是宋欽宗即位後,李綱又懷著憂國憂民的忠心,勸諫皇帝要順應天意和民心,消除邊患、遠離奸臣,重振宋朝國勢。當有大臣提議向金國割地求和時,李綱義正詞嚴地拒絕:「祖先的疆土,應該誓死守衛,即使是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讓給別人!」

第二年,宗翰率兵渡過黃河,來勢洶洶,徽宗南逃,留守的欽宗同樣畏懼金兵,被主和派大臣慫恿,也想棄城逃走。李綱據理力爭:「今日之計,應該整頓兵馬,穩定民心,等待援軍到來。」他甚至哭泣著跪拜,以死請求欽宗留下抗金。君臣議政時,李綱還勇敢地向皇帝發誓:「如果讓我領兵作戰,我願以死相報!」

於是,李綱全權負責開封的守衛重任,帶領軍民修城樓、造武器,在城牆的四面分別安置一萬多的守兵,並且日夜練兵,毫不鬆懈。金兵攻城時,開封可說是固若金湯。李綱親自督戰,命勇士們用繩索從城牆上吊下去,奮力殺敵。這一仗,宋軍戰殺金兵頭目十幾人,士兵數千人!而金兵發現開封已有防備,徽宗也禪讓帝位,立刻罷兵離去。

宋軍雖然打了勝仗,宋金議和卻在進行中。面對金人的貪婪要求,李綱堅決反對議和,並親率將士和金人大戰,利用神臂弩大破敵軍。金人撤退時,他還派遣宋軍像「澶淵之盟」一樣監督他們回國,並伺機襲擊。

李綱題跋全身像。李綱版畫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公有領域)

李綱作為文官,卻鐵骨錚錚,能夠克敵制勝,捍衛宋室尊嚴,他的忠義和勇氣令人敬佩!但是他不幸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排擠和誣陷,竟在危難關頭被趕出朝廷,而開封也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不久,金兵再次攻宋,欽宗才想起倔強而忠誠的李綱,想起用他回京救國。誰知,李綱遠在長沙,當他得到命令時,金兵早已衝破開封城門,俘獲徽欽二帝以及宮人、財寶無數。這就是宋朝最大的悲劇「靖康之變」,也是北宋國運的終結。

《宋史》曾做出假設,如果李綱能夠不受阻撓地堅持抗金事業,二帝何至於被擄,南宋又何至於偏安一方?看來重用君子、遠離小人正是皇帝治國的千古不變的道理。

而李綱一生心繫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即使屢遭貶謫,也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心志。史書還說,每次宋金談判時,金人一定要過問李綱、趙鼎等大臣是否安好,原來,李綱的忠烈義氣連敵國都深深敬服,他的丹心日月可鑑。@*#

(參考資料:《宋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飛的故事家喻戶曉,「馬前張保,馬後王橫」的典故也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在真實的歷史文獻中,岳元帥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卻另有其人哦!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其中之一的、也是岳飛最喜歡的大將——張憲。
  • 岳飛坐鎮江西、湖北一帶,籌劃北上收復中原的抗金事業,牛皋有幸調任到岳飛帳下,成為岳家軍中「神武軍」的一位統領。當牛皋加盟岳家軍時,史書特別提到「飛甚喜」。看來岳飛對牛皋的本領非常欣賞,說不定已經等待他多時了!
  • 在南北宋之交的抗金名將中,有位老英雄,他66歲力主抗金勤王,多次在前線大破敵軍,可說是寶刀未老,壯心不已!他就是連敵軍都要尊稱一聲「宗爺爺」的宗澤。
  • 因為一句「莫須有」,精忠報國的岳飛就被大奸臣秦檜誣陷謀害,千百年來讓人痛心不已。當岳飛含冤入獄時,官員們大多選擇明哲保身,有個人卻站出來質問秦檜,並且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怎麼能讓天下人信服!」原來秦檜這句遺臭萬年的辯詞,是被一位堅持正義的大臣逼問出來的,他就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