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樂舞文學賞析:唐詩.九日二首

作者:仰岳
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上陽台帖》。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李白《九日》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1】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2】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3】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4】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5】

李白《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6】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7】

參考注釋

清蘇六朋《太白醉酒圖》。(公有領域)

【1】九日:九月九日,俗稱重九,又叫重陽節。雲景:雲的景色。

金 元好問《跋紫微劉尊師所畫山水秋江待渡》:「筆頭雲景性中天,誰似仙舟有靜緣。

【2】流霞:仙人喝的酒。東晉 葛洪《抱朴子》:「項曼都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人問其故,曰:『有仙人但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搴:摘取。 寒榮: 寒天的花。王琦 注:「寒榮,猶寒花也。

【3】弦管:泛指樂器。

【4】觴:古代酒器。獨笑:獨自喜笑;自樂。自傾:自飲美酒。

【5】落帽:孟嘉落帽。此故事出自於東晉時期,大將軍桓溫在重陽佳節率領幕僚到龍山進行宴會,桓溫的幕僚孟嘉在宴席上帽子被風吹落,但他仍不自覺,桓溫請客人們不要講話看他的反應,久久之後,再把帽子還給他,並湊趣命孫盛作文戲弄他,孟嘉隨手便作詩回覆,其文甚美,四方賓客都佩服孟嘉的機智及文采。後世的文人常用「龍山落帽」描述人的風度倜儻閒雅。友生: 朋友。《詩‧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6】龍山:於今日安徽省當塗縣城南。山勢頭北尾南,怪石蜿蜒,形如臥龍仰首,故名。山上林木參天,廟宇遍布,是當地風景名勝,「龍山秋色」為姑孰八景之一。逐臣:指李白本人,在安史之亂中,李白報國心切做了永王幕僚,結果反被其累,遭放逐。

【7】風落帽:同【5】 落帽的典故。今日龍山上有著名的落帽台遺蹟。舞愛月留人:李白在月下盡興起舞,明月彷彿捨不得李白離去。也可解釋為:觀看月宮仙子起舞,伴著月光是如此皓潔可愛,彷彿想留下我。

參考譯文

宋元墨寶 宋佛印書李白傳。(公有領域)
歷代聖賢半身像-李白。(公有領域)

九日

今天雲的景色是如此美好,流水泛著綠光,青山更顯明亮。
我攜著玉壺,喝著流霞美酒,採著菊花,欣賞她凌霜不凋的品格。
這裡地方偏遠,松樹與山石都顯得古老,秋風吹著,如管弦樂般聲音清切。
看著酒杯中的酒,姑且當作鏡子照耀我歡樂的容顏,獨自一個人歡笑喝酒,自得其樂。
就像當年孟嘉任帽兒被風吹落不自覺,我醉倒在山中伴隨著明月,獨自高歌,懷念著我的朋友們。

九日龍山飲

在九九重陽節時日,我在這龍山飲酒,黃色的菊花盛開著就像在笑著我這個被放逐之人。
微醺中看著秋風吹落了我的帽子,我在月下盡興起舞,明月彷彿捨不得我離去。(最後一句也可解釋為:觀看月宮仙子起舞,伴著月光是如此皓潔可愛,彷彿想留下我。)

題解及賞析:

明崔子忠繪《藏雲圖》(局部),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李白盤腿端坐盤車上,緩緩行於山路上,仰首凝視頭頂上的雲氣。(公有領域)

李白(西元701-762),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有著「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美譽,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此二詩應為同時所做(寶慶元年,西元762年),當時李白於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投靠當縣令的李陽冰養病。這年也是李白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年。

詩中敘述九月九日重陽節,李白於養病間出遊,在風景名勝龍山一地飲酒,朵朵綻放的菊花向他微笑致意,見四處風光景致,回想起當年的友人們,嘆塵緣已了,當下寫了第一首詩「九日」。

之後李白繼續痛快飲酒,自得其樂,醉後步履蹣跚,翩翩起舞,良久倒頭睡去。夢中一群月宮仙子來訪,她們端莊秀麗,舞姿曼妙,令人神往,李白與之共舞,良久結束後仙子們對李白含笑離去。李白感慨萬千,隨手寫下第二首「九日龍山飲」。

全詩最後一句「舞愛月留人」為全文核心,留下一幅詩人與月宮仙子共舞的畫面,彷彿道家修煉者莊子的夢蝶:一天莊子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之後他發現自己還是莊子,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變成莊子的蝴蝶?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

究竟在人世中被流放的李白是真實的自己?或是那象徵太白金星的神,月中仙宮的主人才是真正的自己?而月宮仙子是否早知李白將離開人世間,而迫不及待地前來迎接,想把他留在月宮呢?

道家的思想中,認為人來世間只是來住店,人間的名利與恩怨情仇只是一場空。李白是修道之人,在這二首詩中也隱現了他期望遠離塵世的心意,他知道天上伴隨皎潔明月的宮殿,有那飛天起舞的仙子,那才是他的嚮往。而今生的被貶逐,只需旁觀笑對,如那風吹帽落,何必憂心,一切只是如夢一場。@#

點閱【中國樂舞文學賞析】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詩描述著大姬優美的舞姿,開頭寫道:「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兩個「兮」字代表著對她優美的舞姿沉醉其中,而舞師專注的神情令人生出敬意,一面似乎暗諷了幽公之玩樂無度,將樂舞作為享樂的工具,不知災禍時將至。也體現了觀眾對舞師心中的崇敬,雖心生仰慕,但不敢造次而行。
  •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生動地描述了一場祭祀樂舞的盛況,極為生動細緻。詩在開頭就描述了這場祭祀典禮選在良辰吉日舉行,接著主祭者登場了,他主持祭禮時的狀態非常兢兢業業:「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隨著他的動作,配在身上的玉石也發出了聲響,體現了典禮現場是如此的莊嚴肅穆,任何一點微聲都聽得相當清楚。
  • 《東君》一詩是應是祭祀太陽神的祭祀辭,內容生動地描述了祭典的盛況,然而內容隱約的也可體會到了作為主角的太陽神受到了人們虔誠祭祀的誠心所感動,因而擊敗天狼星,也是光明戰勝黑暗的一段故事。
  • 楚襄王遊覽了雲夢大澤過後,讓宋玉給他以楚懷王當年夢遇巫山神女的事情來做一篇賦。這時楚襄王對宋玉說:「我準備要宴請群臣,要準備什麼節目來娛樂大家呢?」宋玉說:「臣聽說歌曲是詠唱語言中的情感,舞蹈是用來表達心中的真意,因此論詩不如聽其歌,聽歌不如觀其舞蹈。
  • 至於那《九德》、《九韶》之類的宮中雅樂,他有如和煦的南風感化萬物,就像及時雨潤澤草木。他改變了民間風氣與習俗,融合南北天下的教化。用他來祭祀則神靈會感其誠而下凡,用他在王者的宴席上演奏則賓主皆樂。宮中雅樂與世俗之樂相比,哪一種樂舞好呢?
  • 最後一段則簡述伏羲氏造琴,神農氏作瑟的歷史,說明絕大部分樂器做工複雜需長時間才能精緻能用,然而笛卻是依照天然資質,不多修飾卻如此的簡單易用,正符合《周易》中所說的簡易之道。
  • 重陽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樁賞心樂事。然而在唐朝大歷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屬重慶奉節),一位霜鬢華髮的病弱文人獨上高台,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風獵獵、猿聲悠悠,眼前落葉蕭蕭、江水滾滾。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 皮日休的這首《館娃宮懷古》,前三聯都是描寫館娃宮遺蹟的荒涼景象,尾聯則是表達了對吳王夫差因女色而滅國感到不值。同時,皮日休對越王勾踐利用美色打敗吳國的事情也頗有微詞,他在《館娃宮懷古五絕(其一)》詩中寫道:「越王大有堪羞處,祇把西施賺得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