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8月27日訊】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估算,目前約39.4萬公頃的水田受到鯨吞蠶食,將僅剩下約27萬公頃,呼籲農委會應提出農地白皮書,並呈報行政院核定後公布,以確保農地零損失。
農地涉及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永續等重大功能,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36年來,平均每年流失3417公頃優良農田,累計已經流失12.3萬公頃;恐怕還在發生中。
他肯定農業委員會展開農地調查的作為,並規劃將農地從現況約39萬公頃左右的水田,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因素,再劃入其他山坡地等旱田後,達成未來全國有74萬到81萬公頃農地規模的作為。
其次,楊重信也肯定農委會等相關部會將從9月中旬左右,啟動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拆除去年520後農地上新增違建工廠的作為,「希望拆得成」。
只是楊重信仍憂心忡忡,他直言「下一波鯨吞蠶食農地來勢洶洶」,包括以非都農牧用地辦理都市計畫新訂或擴大,例如審議中的桃園航空城4687公頃、淡海新市鎮第二期1147.76公頃、擴大土城都市計畫162公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粗估2000公頃等開發案;甚至休閒農場及綠能等也將占用農地,保守估計將損失4.2萬公頃。
他試算,目前約39.4萬公頃水田(即水稻田),扣除違章工廠占地1.3萬公頃,再扣除以上4.2萬公頃後,因為農地已經不完整,影響生產作用,乘以80%後,最後恐怕未來水田只剩27.12萬公頃。
104年12月18日三讀通過的國土計畫法,台灣國土未來只分為「國土保育」、「海洋資源」、「農業發展」及「城鄉發展」4大地區;農委會推算111年5月可完成最終版「國土計畫」分區。
農委會並曾說明,未來從中央到縣市都要設審查委員會,且新法規定中央與縣市的委員會委員,除學者、專家、機關代表,還要有民間團體,若想徵用農地做開發使用,將須完成「縣市國土計畫」及「全國國土計畫」修改與審查,從原本歸屬分區中排除,才能動用,可防堵濫徵農地。
不過,楊重信表示,預計還要4年8個月左右後才會完成最終版國土計畫分區,他擔心若由地方政府依據中央訂定的原則劃設農地,恐怕會跟農委會期待的74萬到81萬公頃有出入,建議應由農委會劃設,然後供地方政府微調即可,以確保農地劃設完整。
此外,楊重信呼籲,前述重大建設將流失的農地,不是農委會能主張確保的,為免這類農地損失再發生,主張農委會應提出農地白皮書,宣示優良農地零損失,並呈報行政院核定後對全國發布,以確保國家的水田僅剩27.12萬公頃下,不要再流失了。(轉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