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自由廣場

一平:美國六十年代的精神蛻變及公共話語

——「政治正確」及美國的衰落(之三)

【大紀元2017年08月23日訊】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對美國影響至大至深,改變了美國傳統,也改變了美國。對此,人們的認識非常不夠。如果說,在前美國的主流精神是保守的新教精神倫理,那麼其後,新教精神倫理則被邊緣化。當時的「反文化」主要是針對新教保守傳統。更重要的是,往後的美國青年大多不信奉基督教,轉向世俗理想主義,也就是當時的左翼思想——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傳統、反道德、女權、種族平等、性自由等等。美國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及烏托邦色彩。

六十年代改變了美國的精神和文化。這是美國國家、社會、文明發展之必然。一方面,其促進了美國社會、文明之發展:廢除了種族隔離,民權、種族平等觀念普及, 婦女地位提升,民眾的福利改善,人性得到空前解放,大眾文化生機勃勃,人們的生活更有保障更自由更豐富,等等。但是另一方面,這也為美國未來的衰落埋下伏筆,反叛精神是那個時代的時尚,新一代的青年拋棄了美國新教保守傳統,放縱自我,意志衰退,失去先輩們的自律、勤勞、節儉、頑強、奮鬥的品質——大大不如前輩,享樂主義成為人生目的。文明即由人到「人」,是人的自我約束及管理系統。歸根結蒂,文明其取決於每個「人」的素質。「人」是一完整有關文明的自我管控程式——人之意義、價值的界定及意志、倫理、行為的自律。人對自我的要求及自律的衰退即「人」的衰退,而「人」的衰退將導致文明的衰退。

美國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顛覆了美國傳統新教精神與倫理,從一方面看是人性的解放——自然本性的釋放,但從另一方面看則是降低了人對自我的文明要求——有關「人」意義、價值、意義、倫理。新教精神倫理是美國立國之本,其主導了美國由建立走向強盛的進程:自我約束、奮鬥、創造、積累。而後現代社會生活及文化都是消費主義的:其一,二戰後,雖然有韓戰、越戰,但都是局部戰爭,歐美國家自身和平,人們生活穩定、安寧,特別是年青人反戰,愛國讓位給激情地生活。其二,物質大大豐富,絕大多數人有了生活的保障,生活穩步提高。其三,經濟和商業持續增長,鼓勵消費。其四,電視普及,性解放,文化趨向開放、多元、反傳統、大眾化。五、自由、民權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六、享受生活是人生目的。

總之,自六十年代,美國傳統保守的人生——自我約束、勤勉、有上 帝要求的人生,讓位給開放、自由、享樂、追求個人中心的人生。當然,這是概括性的就時代比較而言,進入具體則複雜得多。文明之發展因循人性的軌跡,生存處於危機、艱難、困苦之境,人就會自我約束,勤勉,頑強奮鬥;而處境安全、生存無憂,人就會放鬆自我約束,意志衰退,圖安逸享樂。所謂文明,最終也就是為了給人提供安全、適於人性的生活。歐美後現代社會,是基督教文明高度發達之體現,文明實現了其最大的可能——為其全民提供了最大可能的好的條件和空間,可以說,人類有史以來,普通民眾從未享有過如此寬容、自由、充裕、有保障的生活。所有的文明,最終都會盛極而衰,這不是文明的錯,而是人性所然,一旦有了生存 保障,求生的意志便會鬆懈,圖享樂——消費閒置下來的感官。文明有宿命,最高處,也就是下落的起點。

我們將美國老一輩政治領袖由羅斯福到尼克松、里根、老布什與當今新一代政治領袖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川普、希拉里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美國六十年代之前與之後間的差異——即美國傳統保新 教守文化與後現代文化間的差異。儘管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川普、希拉里政見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六十年代反傳統反文化潮流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身上留有那個時代的共同印記。我們比較看一下美國上世紀四十年代與當今普通人的日常衣著,也可以看出差異。衣著顯示人的氣質風貌——自我認定與價值要求;文明即儀式,衣著是「人」的儀式。我們看十年代之前的老照片,即使窮人,出門也都是衣著整潔;而當今,人們的衣著是儘可能地隨便;二者的差異在人的「自我約束」與「自我放任」。文明的起始及核心是人的「自我約束」——由人到「人」;而「自我放任」是「自我約束」的解體,也就是當今的人在消費前人的文明儲備;因此我們說後現代社會是消費主義的。今天美國大眾所用的「自由」概念,與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黑人運動的自由已大不相同,今天的自由概念多是「自我放任」。我這裡要強調的是,文明起於「自我約束」,而衰落於「自我放任」。在人類文明史中基督教文明是「自我約束」,包括其組織性,最強的文明,這是其高度發達、強盛的內在的主因;而當「自我約束」轉向「自我放任」,其就走向衰落。這不是價值問題,而是自然人性,文明最終受限於此。

==轉自《公民議報》

責任編輯: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