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04日訊】(記者唐風、邱晨溫哥華報導)150年前加拿大聯邦宣告成立,風雨中這個年輕的聯邦制民主國家已經成長為包容、繁榮的自由國度的典範,並於2017年7月1日迎來150歲的生日。
身為加西多元文化中心的溫哥華,為了迎接150週年國慶這一歷史性事件,特意舉辦了兩天的國慶慶典。7月2日的加拿大150週年生日大遊行是慶祝活動的壓軸大戲,近百支遊行隊伍,30萬人齊聚溫哥華市中心為加拿大生日喝采。


7月2日星期天,溫哥華市中心人山人海,人們在參加各種慶典活動的同時,陸陸續續彙集在市中心主要街路邊,鋪好坐毯、椅子等,等待著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前一刻路邊滿滿的人群靜靜的似乎屏住了呼吸,直到「O Canada」歌聲悠揚蕩起,遊行隊伍出現在街頭,喝采聲、掌聲伴著「Happy Canada」的祝福聲此起彼伏,溫哥華市中心成了沸騰的海洋。
遊行隊伍各顯風采









在各個遊行隊伍中,不同的隊伍顯示出不同的風貌和文化內涵。蘇格蘭風笛隊和其他西方古老的樂器隊伍步履整齊、曲調悠揚的笛聲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歐洲古老的故事,他們有趣的風笛是由吹管(Blowpipe),風袋(Pipe Bag),旋律管(Chanter)和和管(Drone)組成,據記載是從公元前400年流傳至今。
在遊行隊伍中有很多方隊是軍樂隊表演,他們的演奏帶給人震撼和歡愉。 「軍樂隊」(MilitaryBand)的名稱起源於18世紀後期。早期的軍樂隊用於在戰場上鼓舞士氣、震懾敵方,樂器主要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後來,軍樂隊就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一些學校、公司、團體等都組建了自己的軍樂隊在各大節日慶典中表演。法輪大法軍樂隊近年來在加拿大國慶慶典和社區其他各大遊行活動中頗受人們喜愛。在人群中,一些華人、華裔也與西方人一樣興高采烈的慶祝加拿大生日並述說自己的感恩之情。
「對加拿大的愛說不完」






從大陸移民到加拿大10年的張先生表示,他作為一個平民百姓,低位卑微,可是在加拿大他遇到了從政府和很多好心人無私的幫助,他感慨的說:「對這個國家的愛說不完,讓我對加拿大說聲:生日快樂!」
原在中國大陸政府部門工作,移民加拿大8年的常先生說:「在觀看遊行的時候,能感受到這個國度的純樸民風和人們自由的價值觀,看到人與人之間沒有等級分明的影子,同時這裡表現出的是寬容、友善,這個國度確實是值得驕傲的!」
「原來加拿大的遊行這麼好看」
王先生因為從中國大陸移民不久,起初不太情願參與觀看遊行,不過在朋友們的帶領下,他來到現場,看到各族裔、團體的隊伍都有精彩的表演后,情不自禁的說:「原來加拿大的遊行這麼好看啊!」他還表示,法輪大法的遊行表演讓他感到有一種親切感。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令人羨慕」
遊行隊伍繽紛的色彩,象徵著不同族裔的隊伍,而觀看遊行的觀眾中,也同樣體現著多元文化特色。
Theresa穿著紅T恤與白裙子,頭上插著加拿大小國旗,陶醉的觀看著遊行。40多年前,她從西非移民加拿大,她連連稱讚遊行隊伍太多元文化了,不同國家族裔的隊伍展現著自己的風貌,真正代表著溫哥華與加拿大特點。她說自己40多年來,看到加拿大發生的變化,變得文化多元性,國家和平,人民友好,國家政策開放,歡迎不同國家的人前來移民,是「一個快樂的居住地」。
來自伊朗的遊客Talae Salar饒有興趣的觀看著遊行,隨著音樂邊唱邊舞。她稱讚說,很喜歡遊行,因為可以看到全世界不同族裔的人群,大家都那麼開心快樂,而加拿大在她印象中,一直是一個友好善良的國家,是她心目中最公平的地方。




Maritha是從墨西哥來的遊客,短暫的旅遊觀光,已經對溫哥華形成一個美好的印象。她說:「溫哥華很美麗,天氣適宜,好山好水,還有沙灘。加拿大的多元特色與不同文化特點,互相尊重,實在令人難忘,令人羨慕。」
此次大遊行是沿著喬治亞街開始的,以Broughton為起點,沿著Burrard走下去,在West Pender處結束。
今年溫哥華慶祝加拿大150週年的慶祝地點還有格蘭維爾島、列治文市的史蒂夫斯頓大街和北溫哥華的濱水公園。其他的頂級場館還包括西溫哥華的約翰勞森公園、本那筆的斯旺德體育場和伯納比村博物館、薩裡的比爾里德千禧圓形劇場公園、蘭利堡和惠斯勒村的歷史公園。活動的內容還包括各類東、西方小吃早餐、精彩的遊行、各類娛樂活動和色彩繽紛的焰火等各種慶祝活動。
據維基百科介紹,加拿大歷史可追溯至大約33,000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由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組成,大約在33,000年前移居到北美洲。北歐的斯堪地納維亞人(Viking) 在大約公元986年在現為紐芬蘭的地方暫居。數次立憲會議之後,1867年憲法法案於1867年7月1日通過,魁北克、安大略、新不倫瑞克與新斯科捨四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加拿大聯邦。加拿大建立後至今,多次在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權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巨大貢獻。 ◇
責任編輯:李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