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從東方到美國,是一個很大的跨度,這種跨越不僅僅是換個地方讀書,或者換個地方生活,移民青年面對的獨特挑戰,是全方位的,面對不同的言語、文化及思想模式,種種衝擊,加上溝通障礙,新移民群體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三名青少年時期來美的華裔,22日在心理安康家屬互援會(CAFAMH)舉辦的健康活動日上,分享他們各自的移民故事。
「紐約大哥哥大姊姊計畫」(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of NYC)社工駱詩茵11歲時跟隨父母從廣州移民來美,最初的興奮期過去,發覺嚮往了多年的事情到了眼前,與想像中的不同,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她的失落感開始浮現,抱怨父母沒有徵得她的同意,將她從原本的成長歷史中強行抽身而出,重新面對一個新環境、新制度、新價值的空間,重新來過,對於什麼都不懂的新移民來說,不是件容易事。
駱詩茵說,直到她18歲時參加義工項目,教老年人基本的電腦知識,感受到正面的心態,才漸漸度過低潮期,然後到外州上大學,開始享受新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對於心志未成熟的青少年,來到異鄉生活最先經歷的是心理階段的挫折,而對20多歲的留學生來說,語言障礙則是最顯而易見的挑戰。
專長臨床心理學與學校心理學的紐約州註冊心理醫師花薇淳回憶,11年前她獨自從臺灣來紐約讀研究所,面對多元的班級同學背景,教室氣氛也與臺灣大為不同,美國教育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挑戰權威,她第一年好不容易跟上學習進度,適應這種英文的環境,第二年逼著自己用英文提問、參加課堂討論,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能力、學業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加強,如此她才漸漸走出局外人的感覺,融入社會。
電影製作人曾穎馳(Alvin Tsang)9歲時移民美國與母親團聚,生活隨即出現巨變,一度患上憂鬱症。他把個人經歷拍成紀錄片《家庭團聚(Reunification)》,成為他自我療傷的過程。
曾穎馳表示,他的母親、妹妹和哥哥1982年從香港移民來美,留下他和父親在香港。當時他非常孤獨,每天的夢想就是要和母親以及兄弟姊妹團聚。3年後,當9歲的他和父親來到美國,但卻發現父母已經離婚,他到母親家與繼父共同生活,除了要面對陌生又冷漠的繼父之外,由於家境貧困,他從9歲至18歲,一直是邊打工邊讀書,每天下午3點放學,打工到晚上8點才回家吃飯、做功課,無法享有他渴望的家庭時光。
這段心結打不開地壓抑持續了17年,直到他上大學修讀視覺藝術,心頭困惑仍然揮之不去,於是他拿起攝影機拍攝生活點滴,後來通過採訪父母家人,聽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觀感談論那一段移民經歷,他漸漸了解父母為孩子的未來,離鄉別井生活的艱辛,壓抑他17年的負面情緒才慢慢釋然。
《家庭團聚》紀錄片在全美放映後,觀眾反應熱烈,曾穎馳獲得不少獎項。反思這段歷史,他希望移民父母不要一味把賺錢當第一目標,父母移民到美國,無非是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但也不能忽視與孩子的心靈溝通。◇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