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四)

作者:佟仁
font print 人氣: 6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題記:梁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撰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

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一千四百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接前文: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三)

梁武帝授意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充分展現佛教唱經中的聲韻,使太子在冥冥之中接上了與大文學家沈約的緣分。

沈約與蕭衍同為「竟陵八友」,曾為梁武帝擬定即位詔書。他精通音律,擅長駢文,文筆極佳,發明的詩律引來文士競相嘗試和效仿,他借鑒佛教語音學創制的「永明體」詩歌開啟了中國古詩的燦爛星河。在昭明太子設立「十學士」班底之前,他就遷為尚書令,成為太子的老師。

事情緣起於小蕭統出生後,右手緊握成小拳頭。丁妃和宮女們都無法掰開,朝野上下一籌莫展,梁武帝十分擔憂。情急之下,一位大臣諫言道:「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在理,於是就公開招賢,表示誰能掰開太子的手指,太子就拜他為師。

當時已官至尚書左僕射的沈約見到榜文,立即前去一試。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後,輕輕地捧起太子小手,毫不費力地一掰就開了。梁武帝既驚且喜,讚他是太子的福星,有感他與太子的緣分,就賜封他為太子少傅,專門教習太子讀書撰文。

沈約治學嚴謹,教化有方。偶有一次見太子讀書稍有怠惰,便對他講了一個親眼見過的乞丐的故事:

一年冬天,沈約走在回老家過年的路上。乘坐的轎子經過一座寺廟時,被一群圍觀的百姓擋住了去路,寸步難行,他吩咐侍從停轎探個究竟。

原來寺裡凍死了一個10多歲的小叫化子。圍觀的路人說,這小叫化子的父母雙雙早亡,他孤苦伶仃,白天沿街乞討,夜晚蜷宿廟堂,十分淒苦。

當地熟悉的人說,小叫化子人窮可志不短。他討來的錢,除了買點吃的充飢,餘下的都用來買書,每天就在佛殿的琉璃燈下夜讀。但由於前一夜朔風凜凜,當地突然颳起了西北風,結果奪去了他那年輕的生命。

沈約進寺廟一看,見這小乞丐雖面容消瘦,卻眉清目秀,仰面躺在稻草堆中。雖然身體已經凍僵,但左手還緊緊地抓著一本還沒有合攏的書。

沈約老淚縱橫:「這是有志於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聽完老師講的故事,太子潸然淚下,從此再也不敢怠慢讀書。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是的,歷史無情。這就像海浪沖刷海灘,不斷地帶著海底的泥沙湧向灘頭,從而將趕海者的足跡掩蓋一樣。那個至死不忘讀書的小乞丐,只是成為太子身後的一個模糊背影。

然而,歷史也有情。它不僅記住了太子被乞丐感動的事蹟,也傳誦著太子篤信佛教的躬奉孝行。

梁武帝崇信佛教,不僅立佛教為國教,還身體力行推崇佛教。史載梁武帝多次捨身同泰寺,第一次是4天,最後一次多至37天,甚至當起寺廟中的住持。而每一次都是由大臣籌款或朝廷出資將他贖回。為此,有後人根據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推測,用來建廟的贖金掏空了梁朝的國庫。

也許是否掏空國庫成為一個永遠的懸案,但歷史給後人留下了另外一個巨大的空間。

不知道有沒有人查證過,中國古代有多少寺廟曾改變過中國歷史的腳步:在邊陲打仗的將軍舒眉了,君臨天下的王者息怒了,愛打抱不平的俠客止步了,準備揮動的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英豪冷靜了……

不知道有沒有傳記學家統計過,一個個「煙雨中的樓台」,扭轉了多少傑出人物的生命旅程。因為是凡傑出者,總不會以輕慢浮華的態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不相信人類可以盛氣凌人地怠慢山水,人生許多關節點的出現常常看似偶然,種種美好的選擇往往發端於在寺廟發出的一個善良的心願。

話說受梁武帝虔誠信佛的影響,太子從小也遍覽佛經,並在宮中建造了一座慧義殿,用於招引名僧,講經傳法,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在編纂《文選》的日子裡,太子對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也傾注極大心力。原本長篇大段的經文,經過他的精心整理,各段都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使《金剛經》成為容易傳誦和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詳盡的註釋,體現了太子文學和佛學方面的深厚功力。

一天,太子巡視各地,代父皇在全國各地擇址建造寺廟,意外獲悉浙江義烏大旱後又發生瘟疫。他為此寢食難安,急忙趕赴現場賑災。途中,他看見百姓紛紛外逃謀生,有的地方十室九空。他一邊放糧賑災,一邊進山尋找治療瘟疫的草藥。

太子找到藥後又親自為百姓熬藥送藥,疫情得到控制後,他又緊鑼密鼓地與村民一起在就近的一口圓塘邊築壇做法事。法事做了七天七夜,天開始轉陰,但雨還是不見下來。

他覺得可能是老天看他還不夠誠心,當得知有個叫「覆釜岩」的地方景色雄奇,清靜秀麗,他便拖著傷腳一拐一拐地上山尋覓聖景。登上山頂,只見崖石陡峭,壁立千仞,崖邊幽竹秀木。清風徐徐吹來,太子感到心曠神怡,不禁讚歎:「真是孤峰獨秀,佛門聖地。」於是,他跪在岩頭,誦經求雨。突然,山腳前的一泓泉流開始汨汨有聲。他的誠意感動天地,當地普降甘霖,解除旱情。

在太子的文學作品中,有四分之一是闡述佛理的詩作,後世稱這類作品為禪詩。它引領一代詩風,成為古代詩歌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對佛教的弘傳也功不可沒。

史書記載,梁武帝不僅親自下詔修建了大愛敬和智度、光宅、開善、同泰等宏偉壯麗的寺院,而且供養數以千計的僧尼。對大愛敬寺尤為青睞的他,曾買下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80餘頃作為施贈。

梁武帝曾在遊覽大愛敬寺時,詩興頓起,吟誦了一首《武帝遊鐘山大愛敬寺詩》。太子在身邊作陪,於是史上也留下了太子唱和父皇的《和武帝遊鐘山大愛敬寺詩》,太子將自己對佛性的理解與鐘山的美景融為一體,使這首詩具有了超越唱和的意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 江南春》)

在後代文人杜牧的筆下,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在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而在追求完美的詩人看來,如果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和完整。幸好還有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寺廟,隱現在一片朦朧的煙雨之中,給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既深邃又迷離的詩意!#

(待續)

參考資料:《梁書‧武帝紀》、《梁書‧列傳》、《南史》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梁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殫精竭慮、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 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殫精竭慮、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 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殫精竭慮、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