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跡(12)五代篇

【文史】風雲亂世中的布袋和尚

皇甫容
明末清初《十子鬧彌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0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當大唐落下華麗的帷幕,五代十國開始聯袂上演紛爭大戲。雖為亂世,但令後世歎為觀止的雕版印刷術,卻在此時得到廣泛的運用和推廣,這是五代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除此之外,在五代紛爭的背景下,一位從容灑脫,笑走塵寰的布袋和尚,以忍世間難忍之事的大度胸襟,成為五代最為傳奇的人物。

布袋和尚,也稱為長汀子布袋禪師。關於他的出身也頗為傳奇。據說,唐朝末年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來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長汀村的張重天看到這小兒小手小腿胖乎乎圓滾滾的,還不停地咧嘴憨笑,心下歡喜得不得了,就把他抱起來,這才發現他的墊子是一個青布袋。張重天把小兒抱回家中撫養,取名為「契此」。因為他在長汀村長大,故號「長汀子」。

契此長大後,到寺院剃度出家。他以禪杖繫著一個布袋,孤身一人雲遊天下。他見物乞物,見食乞食,凡是乞來的東西全部裝入布袋中,所以又稱為「布袋和尚」。

明張宏畫《布袋羅漢》,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據說,他每次乞討的時候,身邊常有十八個童子跟著他,人們不知道童子來自何處,趕也趕不走。夏季炎熱,布袋和尚在溪水中洗浴,這群童子就嬉戲他。當時一位善於畫畫的陸生,就將布袋和尚畫在了一座寺院的牆壁上。

他行走世間,廣行教化,累的時候隨處找個地方就可以睡覺休息。他有一首偈語:「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正是他雲遊天下,廣結善緣的真實寫照。

一名姓陳的居士問他,怎麼做才能不墜入議論他人是非的漩渦。布袋和尚就為他唱了一首《忍辱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大意是:這世上是非愛恨真是太多了,但仔細想想又能如何?如果能放寬心胸就能忍下屈辱,若能放開心胸,就能把黑暗消磨。無論對於知己,還是冤家,能夠彼此敦睦相處,心中不為愛恨所傷所惱,身心自然恬淡自在。

雖然布袋和尚特立獨行,但是獨具慧眼的人非常尊崇他。一天,有人請布袋和尚用齋後,又懇請他在家中留宿,以盡弟子恭敬之義。次日清晨,布袋和尚就在這戶人家的大門上寫了一首偈語,他說到自己的身上有一尊佛,但是世人都不曉得。這尊佛不用雕琢,也不用泥塑,畫不出來,也偷不走。他清淨的神思皎潔得就像天上的日月。雖然是一個身體,但是可以分身為千百億個。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圓寂之前,在岳林寺東廊下端坐在一座磐石上,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偈語,安然圓寂。

這時,人們方才曉得,原來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因此江浙一帶的百姓,就以他住世時的形象,競相請畫工圖形畫像,以便時常焚香禮拜。(《宋高僧傳》卷21)

1765年佚名畫家繪《布袋和尚圖》(公有領域)

一段亂世演繹的傳奇布袋,留下長長的寓意。隨著彌勒行走世間的口袋,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將世間的煩惱裝入布袋中,放下心中的是非恩怨,便會收穫取之不盡的福德。

布袋和尚曾對農夫說:「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他用極其淺白的語言告訴世人,善於樂施的人,就能不斷耕耘自己的幸福之田。當你低下頭,忍住心中的氣怨,卻能在低頭的瞬間,看到水中映出的那片廣闊的天空,原來那高不可及的天,正在自己的眼中啊!所以布袋和尚說:「退後原來是向前。」

或許,布袋和尚的故事應該到此就要結束了。不過,在時光的長河中,意外地蕩起千層的漣漪,層層的波光,透著時間的光華,又分外地耀眼閃爍。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宋哲宗賜封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捐建閣,將彌勒像塑造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杭州靈隱寺對面的飛來峰上,遍布五代以來的三百多尊石窟造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造像,就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彌勒造像。

明末清初的一幅繪畫《十子鬧彌勒圖》 。但見畫中彌勒體態豐腴,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看他右手提握佛珠,依著布袋而坐。周圍的十名小童神態各異,頗為淘氣頑皮,他們或是爬到彌勒的肩上,或是拉扯他的耳朵,或者扯要他的禪杖,又或者扯要佛珠。頑童的嬉戲和彌勒的慈祥,使畫面栩栩如生。

彌勒大度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了卻人間多少憂愁;滿腔喜悅,笑卻天下古往今來多少是非恩怨。彌勒的慈悲、容天容地的寬廣胸懷,是不是讓您看到也莞爾一笑呢?@*#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離奇!男子一想結婚就會身患絕症,恢復單身就不治而愈,占卜師預言治病:一件事不做就會孤老終生。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 等大夥兒進入內室,只見壁間掛了一幅趙子昂所繪之馬,內有一匹,毛色與丟失的馬兒非常相似,馬尾巴處被香頭的火炷所燒。此時崔生方始悟到,那馬,原來是東鄰家的畫中之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覺呢。
  • 古籍曾記載一位高人。此人常常與虎為伴。我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說虎是危險的動物,這位古人為甚麼會與虎為伴呢?他又是如何馴服猛虎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顆善心,在處理問題上動善念。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 廉廣畫了一隻大鳥。畫完後,試著呼叱,大鳥果然展翅欲飛,於是廉廣乘上大鳥飛出牢獄,大鳥載著廉廣一直飛到泰山頂上才落下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再連破二陣之後遼軍對接近宋軍大本營的各陣加強兵力防守,對此穆桂英及楊宗保又找來將士們商議後續破陣對策,各路將士到齊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從後台徐徐走來,正是本臥病在床的楊延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