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回府後,急派心腹通知晉王楊廣。楊廣得知父王要監查太子,心中大喜。急派人備了厚禮,贈謝楊素。又派人到宮中散佈流言蜚語,說太子私養精兵,將行不軌,又說太子派遣刺客,欲加謀害晉王。
太子向來行事坦率,不拘小節,也不和朝中權貴交往。一味的只在自己的東宮飲酒賦詩,不曾提防晉王。這一道一道的風波一時間全部湧來,湧向蕭牆內外。文帝看到上報的奏章接連而至,起初還疑心有人對太子不敬,但是難敵眾口鑠金。
這可憐的太子有享受皇儲的富貴之命,卻沒有繼承帝位的天命。好端端的一個皇子硬是被去了太子的儲位,一道聖旨將他貶為凡夫庶人。
先賢常講有福不可盡享,身享富貴的時候也給自己留個空檔,想想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兒,不以財為寶,以德為寶,一日三省吾身,或許方能保住這富貴之身。
廢太子聖旨下達後,楊勇驚得目瞪口呆,待回過神兒來,又是一頓聲淚俱下。百官中有人看破這是楊素和晉王楊廣的計謀,但懼於楊素權勢,無人敢為太子申辯。後人因楊素讒言亂國,以詩感歎:
「他家父子原相好,一句讒言便中傷。
始信小人萋菲口,斷人天性喪人邦。」
文帝廢了太子沒多久,獨孤皇后又攛掇他道:「東宮乃是國家根本,不可不定。陛下,皇兒楊廣賢名在外,仁慈孝儉,何不早立,以安天下之心?」文帝也正有此意,於是下旨冊立楊廣為太子。
楊廣接旨後,心中非常歡喜,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克制自己,先是上表謝恩,隨即挑選良辰吉日入朝拜見父皇,稍候再移居東宮。
他侍奉文帝、獨孤皇后十分恭孝,三天兩日進宮問安;接待百官,也都是卑躬謙和,很得朝野人心。
當然,他也忘不了權臣楊素,早已備了厚禮,向他致謝。內外人情,宮裡宮外,讓這新太子一手打點得倒也順當,彼此各在其位,相安無事。
獨孤皇后終於如願以償,扶持楊廣登上太子儲位,想到有楊廣朝夕侍奉,不愁晚景寂寞淒涼,因此心下暢快。誰知年華有限,日月無情,忽一日偶感風寒,引來霜露之災,先是寢疾不起,沒成想數日後,便步履匆匆地撒手人寰。
獨孤皇后為人行事雖有缺憾之處,但不枉她一生崇佛,死後大隋的仁壽宮飄起金銀花雨,寶殿夜半放出光明,永安宮傳來種種妙音,苑內夜半傳來三百多下鐘聲,震滿虛空。隋文帝獲悉此事,既悲又喜。天人永隔,再恩愛的夫妻,怎奈得了無常?
文帝是個辛苦創業的皇帝,凡是國事民生這些正事必會放在心上。獨孤皇后去世後,文帝依舊按時早朝,凡是京師五品以上官員,都要入宮引到面前論講。如果遇到大事急事,君臣論事往往要講論到中午都不休息。飲食都是由皇宮侍衛傳到殿上去吃,君臣雖然辛苦,倒是把個社稷治理得繁華富庶。
但畢竟精力有限,如此勤理國政,壯年時還可,步入暮年心力不濟,體力也不支,稍有風吹氣寒,龍體也常欠安。先是微寒,後來就常臥病不起。

母后仙去,父王也臥病在榻。楊廣入宮請安,因偶見文帝的寵妃宣華夫人姿色傾城,一時色心陡起,欲行不軌,宣華夫人拚命掙開了,直直跑向文帝的寢宮。文帝見她神色慌張,衣衫不整,問她何故。宣華夫人隱瞞不得,只得如實稟告。
文帝聽後火冒三丈,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緩過神來,派人去宣楊素,讓他奉命下詔楊勇,他要改立太子。楊素直言頂撞,就是不從。
文帝臥病在床,不能行動,指著他破口大罵:「你這老賊,真是誤了朕的大事。你與楊廣同謀,抗逆君父。你要是不聽朕言,朕就是死了,也要殺你報仇。」
文帝對左右人急聲大呼:「開呼我兒楊勇來!」連叫數聲,左右見權臣在場,無人敢動,文帝氣得背了過去。楊素見文帝氣息奄奄,竟無絲毫憐惜,轉身走出寢宮。想來文帝也是一代良主,怎奈彌留之際,盡遭權臣羞辱,當晚就懷著滿心憤恨駕崩了。
楊廣縱然在父皇母后面前矯飾德行,以計奪嫡。一旦父皇駕崩,倒也情不自禁地心中傷悲,放聲痛哭。楊素連忙攔住了他,讓他趕緊先辦正事,再去發喪。楊廣瞬時止住了眼淚。
楊素連夜假擬詔書,扶持楊廣登上帝位,改元大業。(待續)@*#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