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1)白居易的來世夙願

皇甫容
《明人摹西園雅集圖》(局部),描繪「香山九老」,是指唐武宗會昌五年,時年七十四歲的白居易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等八名年過七十的友人於白居易晚年歸居香山的聚會。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他既是大唐著名詩人,也是不離世俗修行的修煉者。

他出生六七個月後,奶娘抱著他在書屏前逗趣,指著「之」、「無」二字,一邊念一邊指給他看。

一天,大人心血來潮,逗著他說:「之、無二字在哪兒呀?」襁褓中的他卻準確地指了出來,就是試他上百遍,他也都沒有指錯。眾人著實驚奇不小,小白居易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心裡就已經記住了。

清宮殿藏本白居易畫像(公有領域)

長恨歌引傳奇

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參加進士科舉,一舉登科。當時的文壇,一派是以韓愈為首,一派是以白居易為尊。韓愈大力推動古文,白居易則大力重振詩歌風采。

他說:「聖人能夠感知人心,因而能使天下清泰。若想感動人心,就要從民情開始。」他每次與人交談,多會詢問一些時務,每每讀書都要多尋求一些道理。

他痛心詩道崩壞,為此廢寢忘食,發憤而為,想儘早振興詩道。因此,他開始注重寫文章應該結合世情而寫,寫詩歌也要結合時事而作,這樣才能引起大眾共鳴。(出自白居易《與元九書》)

白居易提振詩歌雄風並不只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要「以詩補察時政,以歌洩導人情」,他以通俗的語言,猶如返璞歸真的真性情,導洩壅塞的民情,使朝野上下國風暢達,達到救濟時人、裨補時政的目的。

白居易和陳鴻等人同遊馬嵬,陳鴻寫成《長恨歌傳》的小說文章,而白居易則是一氣呵成,寫下了《長恨歌》。這首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故事的長詩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震動。

當時有位名叫高霞寓的軍官想要招聘一名歌伎,不料這名歌伎自信滿滿地說:「我能背誦白樂天學士的《長恨歌》,怎能等同於一般的歌伎?」說完要求再加酬金。(出自《舊唐書》卷166)

白居易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里的路程,一路走來但見鄉間學校、佛院、旅店、港口,都題寫著他的詩文。大唐子民,不論士族、僧侶道士,還是老婦、少女都能隨口吟誦幾首他的詩歌。所以在一個時代,白居易的名號幾乎成為全民青睞追捧的商標。

而當朝權臣勳貴聽到白居易的《秦中吟》必會驚得容貌變色;皇帝聽到《登樂遊園望》必會為此扼腕不悅;手握軍權的統將,聽到《宿紫閣山北村》,必會恨得咬牙切齒。這都是因為他的詩作能夠針砭時弊,感通人心的緣故。

蹈行正道 修身禮佛

白居易崇敬神佛,也躬身蹈行。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陽香山寺,因此自稱「香山居士」。他協助捐建香山寺院,並把他在洛陽的12年裡寫的八百首詩,收輯為《白氏洛中集》存放於香山寺的藏經堂中。

白居易每逢生病時,就臨摹佛像進行祝禱。對於世間的一切,他認為都有因果,所以他在遇到磨難,或被貶官,或遭遇疾病的折磨時,都表現出不同於尋常人的淡定,不會過份地憂愁和哀傷。在《感興二首》詩作中他告訴世人,人的諸多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致。

白居易畫像(公有領域)

白居易崇佛,尤崇彌勒,從他的誓願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唐大和九年(816年)夏,63歲的白居易在東都長壽寺與僧人道嵩、惠恭等六十人,以及八十多名信眾共同接受齋戒,祈願來世轉生彌勒的佛國世界。

他請人畫彌勒像並親自作讚,他發願:「有彌勒弟子白樂天,同誓願遇是緣。」「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打坐入定 靜觀宿命

白居易修行有素,出現佛家所說的宿命通功能,因而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他在《自解》詩中說:

「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

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

不然何故狂吟詠,病後多於未病時。」

大意是,據說房太尉的前世是個禪僧,而王維的前生是一個畫家。白居易打坐入定後,靜觀自己的宿命,看到自己在很多的前世中一直與詩歌有緣,所以今生方能在詩歌上大展才華。

他在另一首詩中則明確講到他的前世,其詩云:

「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繩床閒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

他以親身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天賦才能和他前世的積累有著很大的關係。

由於他修行的緣故,使他對生死也了無牽念。白居易曾作詩《病中看經,贈諸道侶》說道:

「右眼昏花左足風,金蓖石水用無功。

不如回念三乘樂,便得浮生百病空。」(節錄)

他認為,即使存在很靈驗的妙藥,但終究尋常人誰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束縛。只有虔心修煉,擺脫人世的生死輪迴,才能不受百般病痛的折磨。為此他堅信修煉的願望,對自己的疾病也就不放在心上,專心地誦念佛經。

宋朝蘇轍評價白居易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白居易少年時代就讀佛經,練習打禪入定。步入仕途,雖然屢逢憂患,但他心中了然一空,非常淡定。(出自蘇轍《書白樂天集後二首》)

白居易晚年持齋打坐,反省自己詩作的不當之處。因為修煉的緣故,他在多幅作品中留下自己的來世夙願,他說:「我白樂天一直有個心願,希望今生今世的文筆能促成未來頌讚佛乘、頌讚轉法輪的善緣善因。」

他也發願:「佛出世時,願我得親;最先勸請,請轉法輪。」他在臨終前,留下遺命要將居所施為佛寺。唐宣宗因緬懷他的賢德,提升他的胞弟白敏中擔任宰相。

這位風雅平易近人的大唐詩人,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

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Daniel Gracia夫婦來說,一起觀賞神韻紐約藝術團2月20日下午1點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的演出了卻了一樁他們多年的心願。
  • 靜坐養生功法是古人的智慧,早在五千年前黃帝就曾問道廣成子長壽之道,廣成子:「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 。」靜坐在歷朝歷代的王孫貴族以及知識分子階層中,也廣泛地進行傳播,形成一股風尚。
  • 〈買花〉有的題作〈牡丹〉。牡丹原是江西一帶的產物,唐初移植長安,成為珍品。到了唐德宗貞元以後,賞牡丹成為長安盛行的風氣。白居易選取當時豪門貴族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現象加以批判,末尾以「田舍翁」的嘆息作結,用意極為深刻。
  • 劉禹錫,字夢得,曾任監察御史;白居易,字樂天,曾任刑部尚書,二人同年,且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他們常以詩歌對答互相鼓勵,二人均輯錄《劉白唱和集》,人們將他們並稱為「劉白」。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