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四:重定九州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夏朝:大禹治水之三

重定九州

命名山川 恢復祀禮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史載大禹鑿山穿渠時,一條黃龍在前開路,一隻玄龜背負青泥跟隨其後。這玄龜是河泊的使者。玄龜頷下有印,上面的文字用古篆寫成,所寫正是九州山川的名字。大禹每修治一處山川,都用青泥封記其處,再使玄龜於青泥封記上加印。後世之人在標記分界時常常聚土為界,正是源於大禹治水時以青泥封印標記山川。

此後,天下的高山大川都有了名字,如同神州大地上的地標。大禹又將天下山川按其高下尊卑確定等級,恢復了相應的祭祀之禮。

行海外山表 作山海之經

大禹治水時,命大章步東西,命豎亥度南北,海外山表無遠不至。所到之處,大禹又命伯益將當地山川脈理、金玉所藏、鳥獸昆蟲、八方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一一記下,整理而成《山海經》。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山經》又稱《五臧山經》,其中所記述的諸山分布在長江以南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南境內;《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其中《海外經》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中記載了很多上古神蹟和神話,如大家耳熟能詳的 「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此外,《山海經》中還記載了許多祭祀神祗的儀式,展現了上古先人如何與神共處和溝通,為上古「禮」的淵源和含義留下了生動的記錄。

九頭鳥,是一種傳說中的鳥類生物,擁有多種形象。圖為《山海經》插圖。(公有領域)

從《山海經》的記載中,我們看到大禹不僅遍行九州,還到達了四海之外更遙遠的地方。正如漢朝劉秀寫《上山海經表》中所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美國學者亨莉埃特‧默茨博士(Dr.Henriette Mertz)在她的《幾近退色的記錄》(Pale Ink)這本書中,根據《山海經》的《東山經》《大荒東經》的記述及《梁書》中南朝和尚慧深雲遊東夷扶桑國的記載,通過實地考察和分析,推定在四千多年前大禹及其帶領的中國人曾經到達過美洲。反對這一觀點的學者的主要依據就是古代的科技水平低下,人類無法跨越重洋來到美洲。然而,換一個角度去看,如果亨莉埃特‧默茨博士的結論是正確的,大禹確實到達過美洲,那麼,這恰恰證實了上古之人有著今人所不具備的超常能力,或曰神通。而那些有文獻可考的大禹神跡的記載,也就變得不難理解了。

定貢賦 劃五服

大禹治水的同時,還確定了九州貢賦制。洪水泛濫時,土地被大水淹沒,古老的貢賦制也中斷了。隨著洪水的退去,土地恢復了生長萬物的本性。大禹根據各地土質不同,將其為分上中下三等,又按各地產物的不同,重新確定了貢賦制。所謂賦,是自上稅下稱為賦,通常是田地裡生長的穀物;所謂貢,是自下獻上稱為貢,通常是當地特產異物。

有了貢賦制,九州各地納賦入貢皆有標準可依。然而四海之內,路有遠近。大禹又定下與貢賦制有關的另一重要制度,即以天子之地為中心,向外每五百里劃為一個區域,稱為服,九州一共被劃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個區域,稱為五服。甸服距天子之地最近,以所產穀物向天子納賦。甸服以外五百里為侯服。侯服有向天子服役的責任。侯服之外五百里為綏服。綏是安的意思,綏服之域接受天子教化,並負有奮武以衛天子的責任。綏服再外五百里為要服。要有約束之意,因要服之域離天子之地遙遠,需要以天子教化來約束之,故稱要服。要服再外五百里是荒服,是距離天子最遠的荒蠻之地。因政教荒疏,所以按當地習俗而治之,有不服者,修文德以來之。

地平天成 重定九州

禹貢九州圖。(公有領域)

帝堯之世,因為遭遇洪水,以至道路阻絶。大禹治水後,九州之山皆得修治,九州之川皆無壅塞,於是四海之內,人們都可以會聚京師,九州萬國,諸侯都可來朝見天子。天子又重用天下賢人,以其所生地名賜為姓,意思是有德之人生於此地,以此顯揚賢人之德。於是,天子聲教被於五服,九州萬國同其風化。而五服之外,西過流沙,東至海外,以及五服之外的南北之地,皆得與聞天子聲威文教,時來朝見。

大禹治水之功可謂盡加於四海。帝堯八十年,大禹治水之功告成,帝堯賜玄圭於大禹。玄者,天也。玄色,正是天色。帝堯以玄圭賜禹,彰顯大禹治水乃是「地平天成」的萬世之功。

參考文獻:

1. 《拾遺記》

2. 《繹史》

3. 《吳越春秋》

4. 《尚書正義》

5. 《山海經表》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