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原創】紀元讀者心語四則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告別

文 / 小雨

一件黑底黃花的真絲旗袍,2005年定做於上海浦東新場古鎮的一家老裁縫店,當時工價80元。師傅是男性,七十多歲,祖傳的手藝。

不過是十來年的時間,整個人變得面目全非。臉部變化最明顯,原先圓嘟嘟飽滿的臉,經時間的鬼斧左邊一下右邊一下,臉頰一路癟縮下去。身材也是小小的走了樣,主要是腰腹部的脂肪厚了起來,拆掉了前後各兩側的卡腰線,熨燙平整,再穿上去,陡添了幾分中年人的雍容。

然而卻是在這樣的年齡之後,生命中 可以陪伴終身的人才出現。

我的人生開始的比較早,16歲早戀,後面一直沒有消停過,包括這段旗袍布料的由來。然而,之前那麼多的經歷,都是練習。一些事情的發生和結束,其間顯現很多人的心。收穫很多。

記憶很誠實,它會自動清理一切。也會證明一切。有人,數十年了,一直賴在心裡不肯走,這樣的人,強迫我用珍惜的態度對待他,即便彼此之間的緣分已經徹底告終。可有的人,再想起時,已覺得淡然,宛如路人。

一故人,約我出去走走,說是下個月有幾天休假。

我很誠實地告訴他自己決定好的事。反復強調:「按我的本意,我習慣了一個人。可是年歲大了,得有個伴。我和你不一樣,孩子不在國內。」

解釋起來有些吃力,帶著幾分愧疚。

從精神層面,我和他,對這個世界的諸多看法趨於一致。事業上,他非常優秀,標準的中產階級。還有,我們都是不願意受約束的人,都習慣了獨處。

他回答:「相信我的素質和能力,你在我心裡永遠都有個位置,你是我非常尊重珍惜的人。你來過我心裡。」

又說:「有事告訴我,我會盡力。我之前跟你說過,要去一個地方,到時會給你地址,你們一起去,我都會歡迎……」

還說:「我要去你老家蓋一棟房子。」且一再叮囑:「千萬不要斷了聯繫。」

那麼驕傲的人!那麼孤芳自賞的人!破天荒說出這一番語無倫次的話來,也真是難為他了。

有些遇見很美。可美麗的,一般都走不到最後。最後走在一起的,是合適。

而走不到一起的美麗,就成了賴在心裡不肯走的記憶。心的主人,會受很多苦。

和他遇見,是幾年前我心思寂寥時,遇到的一個同種屬性的人。同種屬性的人往往缺乏互補。這一點,睿智如我和他,都清楚明瞭。

寫完這些,已凌晨兩點。但 願此後,都放下,都安心。

 

想當然耳

文 / 方靜

晴時多雲、不冷不熱,是出遊的好天氣。陪同對建築設計感興趣的朋友,去參觀新開幕營運、聲名大噪的藝術空間。倆人都興致勃勃、滿懷期待地欣然前往。

行前,想當然耳:它一定是氣勢磅礡、碩大宏偉;想當然耳:它一定是精雕細琢、富麗堂皇;想當然耳:它一定是卓越非凡、高不可攀……

及至親臨現場,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所有的「想當然耳」,都必須重新斟酌。它從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理念出發,曲牆、流水、天然光源和大地色系,是一處溫馨柔和、平易近人的好地方。

而為何會有那麼多的「想當然耳」呢?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作祟!它形成一種「刻板印象」,此後,就依照這個標準去量度周遭的人事物。順應者,深得我心;拂逆者,格格不入,自囿於小圈圈之中,始終無法跳脫既定的窠臼。

還有,任憑自以為是的想法主導一切。有此特徵者,多半是:「看事情非常主觀,不屑他人的意見,自視甚高、自鳴得意。稍有成就時,就忘乎所以;不如意之際,即怨天尤人。他們難以共事,不但影響和諧,還容易傷人、傷己。

想當然耳,造成偏見。而偏見的執拗、頑固、牢不可破,往往令人置身絕境猶不自知。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偏見,凡此種種不僅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面向與角度,也容易讓人深陷自我局限的困窘中,執迷不悟、無法自拔。

放下習以為常的「想當然耳」吧!試著不設限,用開放的態度讓心靈、眼界都更寬廣、更遼闊,我們才不會被先入為主的觀念,和自以為是的想法迷惑或矇蔽,以致與美好的事物失之交臂。

 

教育勿需操心

文 / 阮雪筠

操心似乎成了父母的代名詞。孩子從哇哇墜地到長大 成人,到交往工作,到結婚生子,中國父母都有操不完的心。古時的二十四孝快要變成現代版的父母二十四孝了。對孩子照顧細微周到,噓寒問暖,中國的父母還是覺得做得不夠。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總是操不完的心?

是四十年前的一胎制,讓家長產生了恐懼症嗎?擔心由於自己的照顧不周,孩子不能成材,自己後期沒有了依靠?還是中國式的攀比,讓家長唯恐做得不夠別人好,別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必須有?抑或是,當前社會文化趨勢,家長在各方面都取得一些成就,唯獨育兒方面空白,於是家長都想往這兒使勁,但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培訓,因此用力不當?

無論怎樣,很多家長已陷入操心教育的怪圈,就包括一些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清晰的指導思想,敏銳的邏輯和思辨能力,也很容易淪為保姆式教育。

教育不是保姆,也不是隨扈,而是導師。教育裡包含對孩子的愛,但是愛不只是用操心來表達的。教育更多是如何針對孩子的行為,正確的,錯誤的,並給予導引。教育也包括更主動地引導孩子向正面的行為發展。裡面包含太多對孩子心理的解讀,如何運用語言解開孩子心理問題的技巧,如何運用範例來教育孩子的能力。

教育,其實是一種啟發,不僅啟發孩子,也啟發家長。每次從孩子的行為中,家長如果不從中去得到教育方法昇華的氣氛,而只是陷在計較孩子當下的得失,那麼家長會失去教育的遠方,會越走越窄,最後就只剩下操心了。

而教育真的不要太操心,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家長體驗的第二次成長快樂和睿智。在孩子成長的每一件事情上,包括孩子犯的每個錯誤上,家長需要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巧妙,所謂巧妙是現在和未來的連接,如果家長能從中體察到這種巧妙,就一定不會操心,可能還會高興。至少有一點是值得高興的,所有孩子在成年前所犯的錯誤都有很大的糾正空間,所以,家長不是應該覺得高興嗎?如果現在就忙著操心孩子的錯誤,而不是巧妙地進行導引,實際上,家長真正失去的是教育的良機。

一位很懂教育的西人朋友曾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他說:「你為什麼這麼害怕孩子犯錯呢?難道我們自己不是在犯錯中長大的嗎?難道孩子不是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的嗎?」從那以後,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現有太多可以清理的地方。從那以後,我發現,轉變觀念的我對孩子的錯誤不再緊張,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再操心,取而代之的,是用心。從那以後,我發現,和孩子們在一起,真的很輕鬆,很快樂。

 

黑西瓜

文 / 青松

去學校接孩子,碰到同事。孩子們出來時,手裡都拿著今天畫的畫。

女兒先出來,我接過她的畫,是西瓜。孩子畫得有模有樣,綠色的瓜皮,紅色的瓤,黑色的籽。同事看了,連連誇孩子畫得好。

不一會兒,同事的兒子也出來了。她接過兒子的畫看,臉上哭笑不得的表情。我瞥了一眼,發現她兒子的畫是一團黑色,不分瓜皮、瓜瓤、瓜籽。同事自語道:太不認真了,連畫筆都懶得換,拿了黑筆就一口氣畫下來。

小傢伙自己一點不在乎,樂呵呵地和小朋友一起在前面蹦蹦跳跳。我上前問他,為什麼他的西瓜是黑色的。

小傢伙回答道:因為我畫的是壞西瓜呀。我聽了,忍不住對同事笑。雖然孩子畫得一塌糊塗,自己卻是有理有據的。

老師讓畫西瓜,但沒說一定要畫好西瓜。在小傢伙的心目中,什麼東西壞了便爛掉了,就是黑乎乎的顏色。他畫了黑西瓜並不完全因為懶,而是因為有他自己的想法。

人看待問題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對這個世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比如想到西瓜,就知道最常見的是綠皮、紅瓤、黑籽。一旦發現與自己認知不相符的東西,就會急於否定,將其歸結為錯誤或不合理。然而,很多時候,表面看去是不合理,卻有其背後的因由,就像孩子畫的黑西瓜。

所以,遇到自己一時不能理解的問題,不必急於下結論。耐心等等,多想想,也許就發現一切都有合理的解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