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紐約食品銀行供不應求 專家:治標不治本

1/5市民依賴食品銀行救助 反飢餓專家指「吃飽了還是會餓」 貧困才是問題的關鍵

近日有報告指出,紐約各食物銀行出現供不應求的危機。 ( John Moore/Getty Images)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1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新一紐約報導)感恩節期間,不少食物救濟中心都在抱怨供不應求,慈善機構紐約市食品銀行(Food Bank For NYC)近日報告,將紐約各食物銀行(提供免費或低價食物的機構)供不應求的危機,歸罪於聯邦食品券計畫(SNAP)的開支裁減。然而,反饑餓專家則認為,依賴食品券和食品銀行不是解決飢餓的根本辦法。

「紐約市食品銀行」主管羅龍(Laine Rolong)向《紐約郵報》表示:「從2012年以來,我們發現更多的工薪家庭開始排隊領食物,這與逐年下降的失業率有些矛盾。」而此前,依賴食品銀行的大多是遊民和失業者。

該機構報告稱有五分之一的紐約市民都在依賴食品銀行的救助。

專家:人吃飽了還是會餓

反飢餓活動家、National Food Security Coalition的創辦者菲謝(Andy Fisher)則認為,目前食品銀行的經營模式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接受Citylab.com採訪時他表示,這個月食品銀行解決了一些人的飢餓,可是這些人下個月還是處在同樣的飢餓中,還會前來索要食物。「它沒有解決貧困⋯⋯更沒有解決人們的工資問題,以使人們不用再來食品銀行。」

同時,菲謝也不認為食品券可以解決問題。食品券是聯邦「補充營養援助計畫」(SNAP)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福利,可用來在超市購買食品。

在2009年之前,孩子和老人是食物券的主要接受者。而人口普查局近期數據顯示,年齡在18~59歲之間的成年人占領食物券人數的50%以上。

菲謝認為,現在很多公司大量捐錢支持食物銀行,而付給員工的薪水卻很少,員工無力糊口,只得依賴食品券營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根據求職網站Glassdoor的調查,全球最大超市連鎖店沃爾瑪的普通員工時薪只在9.4美元左右,而沃爾瑪六分之一的銷售額都來自人們通過食品券購買的產品。據福布斯網站報導,沃爾瑪基金會曾在2010年宣布了一項20億美金、捐助食品銀行的五年計畫。

「我們需要提高工資,讓工作的人都能夠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樣,人們就可以養活自己的家庭,而不是由於工資太低而不得不依靠政府補助。」菲謝說。

食品銀行除了接受私人和企業捐助外,政府預算也是他們的資金來源。在接受商業雜誌《克萊恩》採訪時,「紐約市食品銀行」CEO珀維斯(Margarette Purvis)表示,聯邦、州和紐約市政府都在為他們撥款。每年,「紐約市食品銀行」獲得來自聯邦的撥款為1,900萬美元,來自州政府的為300萬美元。同時,紐約市作為為數不多的為食品銀行撥款的市級政府,在2013年向該機構撥款800萬美元。

在紐約市2018年的財務預算中,1,840萬美元被用於擴大緊急食品援助項目(Emergency Food Assistance Programs),該項目就是通過資助各個食品救濟中心(Food Pantry)來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費或低價食物的。◇

責任編輯:文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