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燒石第十一卷
青礬(皂礬)
青礬、紅礬、黃礬,都是由同一種物質變化而成的。挖取煤炭外層的卵石(俗名銅炭),每次將五百斤投入爐內,爐中用煤炭餅(也就是不需鼓風的、叫作自來風的煤餅)千餘斤包裹住這些礦石。
爐外砌築土牆將爐圍起,爐頂部留出茶碗口大的圓孔,使火焰直透其上,圓孔旁用燒礬的廢渣厚壓一層(用舊渣蓋頂,不知始於何時。但要築新爐,非用舊渣蓋頂不成)。然後從爐底點火,預計要燒十天才熄火。燃火時從孔眼中不時有金色火焰冒出(像燒硫黃那樣)。
紅礬
鍛燒十天之後,冷卻,取出皂礬。其中燒成半酥的雜碎者再另外揀出,名叫「時礬」,供煎煉紅礬時用。其純粹的像礦灰形狀的,取出放入缸中水浸三個時辰(六小時),再濾至鍋中煎煉。將十石水溶液煎至一石,這時火候才算足。
煎乾之後,在上面凝結的都是最好的皂礬,下面的是礬渣(以後用這種渣蓋爐頂)。皂礬(青礬)是染房必用,中國只有五、六個地方煉製皂礬。五百斤原礦石可燒製成二百斤皂礬,這是大致情況。揀出的時礬(俗名「雞屎礬」),每斤摻入黃土四兩,在罐內熬煉,則製成「紅礬」)。泥水工和油漆工常使用紅礬。
黃礬
黃礬的製造更是奇特,原料取自煉皂礬爐旁的牆土。土牆在春夏間燒煉皂礬時其成分受火的作用,到霜降、立冬之際天涼的時候,牆上自然出現這種礬類,就像在淮北磚牆上生出硝石那樣。刮取下來,名曰「黃礬」,染房經常用到。用黃礬塗成淺金黃色的器物,在火上一烤便立即成為紫紅色。從外國來的黃礬,打碎後裡面有金絲的,叫「波斯礬」,這是另一種。
膽礬
還有山西、陝西燒取硫黃的山上,其渣棄在地上二、三年後,受雨水浸淋作用,其中的有效成分流入山溝,自然結成皂礬。取來後出售或使用,不需要煎煉。其中成色好的,有人拿來冒充石膽。
石膽又名「膽礬」,亦出於晉州(山西)、隰州,是山石洞中自然結成的,因此呈綠色帶有光澤。將燒熱的鐵器浸入膽礬水中,便生成銅色。
《本草綱目》書上雖說記載了五種礬,但並沒有辨明其原委。至於說到形狀像黑泥的「崑崙礬」和形狀像鐵礬的「赤石脂」,這都是西北出產的。
原文
《天工開物》燔石第十一卷──青礬、紅礬、黃礬、膽礬

凡皂、紅、黃礬,皆出一種而成,變化其質。取煤炭外礦石(俗名銅炭)子,每五百斤入爐,爐內用煤炭餅(自來風不用鼓韝者)千餘斤,周圍包裹此石。爐外砌築土牆圈圍,爐巔空一圓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礬滓厚罨(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爐者,非舊滓罨蓋則不成)。然後從底發火,此火度經十日方熄。其孔眼時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詳後款)。
煆經十日後,冷定取出。半酥雜碎者另揀出,名曰時礬,為煎礬紅用。其中精粹如礦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個時,漉入釜中煎煉。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乾之後,上結皆佳好皂礬,下者為礬滓(後爐用此蓋)。此皂礬染家必需用,中國煎者亦惟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礬二百斤,其大端也。其揀出時礬(俗又名雞屎礬),每斤入黃土四兩,入罐熬煉,則成礬紅。圬墁及油漆家用之。
其黃礬所出又奇甚,乃即煉皂礬爐側土牆,春夏經受火石精氣,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靜之時,其牆上自然爆出此種,如淮北磚牆生焰硝樣。刮取下來,名曰黃礬,染家用之。金色淡者,塗炙,立成紫赤也。其黃礬自外國來,打破,中有金絲者,名曰波斯礬。別是一種。
又山陝燒取硫黃山上,其滓棄地,二、三年後,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溝麓之中,自然結成皂礬。取而貨用,不假煎煉。其中色佳者,人取以混石膽云。石膽一名膽礬者,亦出晉隰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結成者,故綠色帶寶光。燒鐵器淬於膽礬水中,即成銅色也。《本草》載礬雖五種,並未分別原委。其崑崙礬狀如黑泥,鐵礬狀如赤石脂者,皆西域產也。
【注釋】
◎皂礬︰又名青礬,藍綠色,即硫酸亞鐵。在染房中作媒染劑,亦可染色。燒取硫黃的礦渣含三氧化二鐵和硫,久經風霜雨浸,在酸性條件下逐步生成皂礬。
◎紅礬︰又名礬紅,紅色顏料,三氧化二鐵。
◎黃礬︰黃色染料,九水硫酸鐵。
◎膽礬︰又名石膽,藍色稜柱狀晶體,成分是五水硫酸銅,外觀上像皂礬。
◎罨︰讀演。覆蓋,掩蓋。
◎漉︰讀鹿。液體往下滲,濾。
◎圬墁︰泥水工。
◎焰硝︰硝石,硝酸鉀。
◎赤石脂︰含三氧化鐵的紅色陶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