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鋸、刨、鑿

《天工開物》錘鍛鋸、刨、鑿的方法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88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鍛造第十卷

作鋸片時,用熟鐵鍛打成薄條,既不加鋼,也不淬火。將薄鐵條燒紅並冷卻後,不斷捶打以增加其堅韌性,再用銼刀開齒。使用時,以鋸條兩端的木柄作為鋸把,中間再接以橫木為梁,然後糾絞竹篾使之張開,再絞緊使鋸條伸直。長鋸用以剖木,短鋸用以截木,鋸齒最細的用以截斷竹子。鋸齒鈍時,不斷用銼將鋸齒銼銳,而後用之。

作鉋(刨)時,將包有鋼的一寸寬鐵片磨得鋒利,斜向裝入木製刨口,微微露出刃口,用以刨平木料,古時稱作「準」。大的刨則反臥露出刃口,手持木料在上面推拉,名曰「推刨」,作圓桶的木工使用這種刨。通常用的刨,則在刨身安一橫木作為兩翼,手持橫木兩端向前推刨。細木工有起線刨,其刃闊二分。更有將木面颳得極光滑的,名曰「蜈蚣刨」。在刨殼上裝十多個小刨刀,像蜈蚣足一樣。

鑿用熟鐵鍛成,刃口嵌鋼,鑿身是圓形中空,以便裝木柄。(作鑿時先鍛打一圓管形鐵骨為模,叫「羊頭」,作鐵勺柄也與此相同)。甩斧擊鑿柄,鑿刀入木而鑿成孔。鑿頭刃部粗的寬一寸,細的只寬三分。需鑿圓孔的,則製成圓筒形刃口的剜鑿。

原文

《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鋸、刨、鑿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鋸,熟鐵鍛成薄條,不鋼,亦不淬健。出火退燒後,頻加冷錘堅性,用鎈開齒。兩頭銜木為粱,糾篾張開,促緊使直。長者剖木,短者截木,齒最細者截竹。齒鈍之時頻加鎈銳,而後使之。

凡鉋,磨礪嵌鋼寸鐵,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準」。巨者臥準露刃,持木抽削,名日推鉋。圓桶家使之。尋常用者,橫木為兩翅,手執前推。梓人為細功者,有起線刨,刃闊二分許。又刮木使極光者,名蜈蚣鉋,一木之上,銜十餘小刀,如蜈蚣之足。

凡鑿,熟鐵鍛成,嵌鋼於口,其本空圓,以受木柄(先打鐵骨為模,名曰羊頭,杓柄同用)。斧從柄催,入水(木)透眼。其末粗者闊寸許,細者三分而止。需圓眼者,則製成剜鑿為之。

【注釋】

圓桶家:作圓桶的木工。@#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