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

《天工開物》沒得錘鍛利器 焉得巧匠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魯班仙師像。(繪畫:大雄/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鍛造第十卷

宋子說,金屬、木材經加工處理,造成各種器物。世上如果沒有得力的工具,即使魯班、倕那樣的巧匠,也怎能施展其技巧呢?在製造各種兵器和金屬樂器的過程中,如果不用鉗和錘加工,便無法做成。

各種工具和器物都經過熔爐烈火的作用鍛造而成,但形狀、大小有所不同。重達千鈞的鐵錨將大船繫於狂瀾之中,輕如羽毛的鐵針在官服上綉出花紋。鑄造鍾、鼎的技巧與這種神奇的鍛造工藝相比,也相形見絀。古時鍛造的名劍莫邪、干將揮舞起來,如雙龍飛躍,這種傳說大概是有根據的吧!

原文

《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無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內,六樂之中,微鉗錘之奏功也,生殺之機泯然矣!同出洪爐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鈞者,繫巨艦於狂淵;輕一羽者,透繡紋於章服。使冶鍾鑄鼎之巧,束手而讓神功焉。莫邪、干將,雙龍飛躍,毋其說亦有徵焉者乎?

【注釋】

魯班:公輸般(前607一前4),春秋時魯國的巧匠,相傳鋸、刨、雲梯、會飛的木鳥等都是他所創造的,被後世的木工、建築工奉為祖師。

倕:傳說黃帝時的一名巧匠。相傳木工用的圓規、直尺、準繩都是他創造的。
五兵:殳、戟、戈、矛、弓矢,此處泛指兵器。

六樂 :鍾、鏄(讀博)、錞(讀純)、鐲、鐃、鐸,此處泛指金屬打擊樂器。

莫邪、干將:春秋時吳國製成的兩把著名的寶劍,以鑄劍者夫婦之名命名。@#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