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五行與術數(三))
筆者再舉一個中國古代術數運用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古代賢明的皇帝都會親耕籍田,用籍田中產出的穀物祭祀天地。據《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而皇帝的籍田一般都選址於首都的南郊,那個方向被稱為正陽面,祭天的圜丘(天壇)也在那裡。史書中很少見記載皇帝的籍田收成不好或遭受天災的事情。這其中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是,每一畝籍田插秧株數是有講究的,要求是橫七十二株秧苗,豎七十二株秧苗。
那麼為什麼插秧的株數要取七十有二呢?我們先複習以下表格:
對應因素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季節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成數 |
八 |
七 |
十(五) |
九 |
六 |
生數 |
三 |
二 |
五 |
四 |
一 |
首先,七十二可以說成是九個八,八是基數。「八」對應了春天,對應了五行中的「木」,所以它在春季是個吉祥數,插秧的時節也在春季。那秧苗經過了春天的生長到夏天時,七十二中的「七」與「二」都對應了夏天,對應了五行中的「火」,它還是一個吉祥數。到秋天時,七十二可以說成是八個九,九是基數。「九」對應了秋天,對應了五行中的「金」,它還是一個吉祥數。莊稼到了秋天一定要收割,不能放著過冬,因為冬天的數字「六」、「一」與「七十二」無關,換一句話說是時令不對。
莊稼插秧的株數(七十有二)在生長過程中與五行運行的規律相契合,就使得莊稼的長勢及收成都會很好,而且不容易遭蟲災。縱觀二十五史(含《清史稿》),只記載了一次皇帝的籍田遭蝗蟲災害的例子。據《元史》記載,從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元朝第六位皇帝,也孫鐵木兒年號)開始至泰定四年期間,全國各地都遭遇了蝗蟲災害,「(泰定四年)七月,籍田蝗。(《元史‧卷五十‧志第三上》)」
以上講的是傳統術數在城市排水及農業種植上的運用。因為與老百姓的生活有關,所以筆者將自己知道的都說出來,供相關的專家學者參考。
筆者是一名香道師、手工製香師,下面簡單談一下五行與術數在製香中的運用,太詳細的手法則不能說,請允許我敝帚自珍。請看下面表格:
對應因素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季節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成數 |
八 |
七 |
十(五) |
九 |
六 |
生數 |
三 |
二 |
五 |
四 |
一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嗅 |
臊 |
焦 |
香 |
腥 |
腐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這個表格中五行的對應關係,《禮記‧月令》的正文大部分都提到了。也就是說,任何植物,它們都存在五行的特性;它不僅包含了五味(酸苦甘辛鹹),還包含了五嗅(臊焦香腥腐),只是不同的植物可能某一種氣味更明顯一點。筆者在之前的有關香道、製香的研究文章中,一直強調了「五數合香」的概念,是因為「五」這個數字對應了香。筆者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合香的過程中用了「7克」這樣的重量,結果製作出來的老山檀香柔香點燃後出現了香味中帶了一些焦味。因為「7」對應的五味是「焦」。用8克這樣的重量去添加香粉做試驗,結果做出來的檀香立香明顯含有臊味,即使合香的總重量是五的倍數,也會出現這類問題。因此,調配合香的過程既要考慮植物黏粉的比例不能過高或過低(手工製香一般不超過15%),又要考慮所有香粉(包括黏粉)的重量是五或五的倍數。調配合香的過程,植物黏粉及各種香粉的添加次序及重量都很關鍵,每一次搖香,都是對製香師的一次考驗,心態越平和,思想中雜念越少,調香的效果越好。我認為它不亞於音樂上的作曲。
製作香品(如線香、香丸、香餅等)都必須只出香氣,而不能有其它的味道,這是為什麼呢?大家可以看上述的表格,香氣屬土,氣味首先進入人的肺部,而肺部在五行中屬金,土生金,吉祥。香氣在養肺的同時通過肺部的吸收、引導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這樣起到的養生效果很好;這是講薰香對人體的益處。可是,如果出焦味就會對肺部產生傷害,因為焦的氣味屬火,火克金(肺)。出其它氣味(香氣除外)也對身體沒有好處。
現代人製香,特別是那種用好多種香材合成製作出來的線香、香丸等,燒出來是中藥味,也就是什麼氣味都有,人們把它命名為「某某藥香」,這是沒有依照五數合香的方法去調香,什麼重量的單位都有,那麼香品製成了就什麼氣味都出,再加上香材陰陽不分,這種「藥香」對人體的傷害很大,比吸二手煙可怕多了。有的人把植物的藥用特性與薰香特性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可以吃的藥材,不一定可以用來薰香。
筆者用多種香材合成製作出來的立香,燒出來還是合香特有的香氣,而不是中藥味或有其它怪氣味。人聞了覺得很舒服,就是用五數合香的緣故。而且不管是什麼材質的立香,出煙後都分成陰陽兩股白線;在人不要太靠近,煙在室內無風的情況下會自動向東飄去。這是因為筆者在合香的手法上運用了「五十五」這個天地之數的總和;香材用陽木,製作過程中使香品達到了陰陽平衡。煙如江水那樣向東漂流是因為地球是由西向東自轉的緣故。

在對陰陽、五行、術數的研究中,筆者發現了很多奇妙的事情,比如,請看下面的插花作品,這張圖是本文題圖的局部圖片。
圖中花枝一根在中間,三條柳枝在金屬的劍山上已經長出了根,這盆插花習作已經製作了一個多月了,總花枝一根上有很多分枝,還在不斷的開花。為什麼會有這麼奇妙的變化呢?這是因為,三條柳枝其數「三」,是五行中「木」的生數(請看上面的表格),而且金屬劍山首先是在水中,金生水,水生木;因此柳枝能夠在劍山上生根。總花枝一根加三條柳枝,合其數為「四」,它是秋天(金)的生數,所以即使現在是秋天萬物開始凋零的時節,即使它們都在金屬之上,柳枝卻能夠不斷的發新芽,花枝也在不斷的長出新的花苞及開花。花是白色的,白色又對應了秋天,對應了五行中的「金」。當植物、術數、五行相生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場時,它們就顯得生機盎然。
要舉的例子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就不多舉證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五行、術數相生相剋的變化奧祕無窮,要在這方面有所領悟,就必須改變目前常人的觀念,按傳統的道德理念去修心做好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接近宇宙的規律,宇宙的特性。反之,人越講現實物質利益的時候,人越自私的時候,就會離天地運行的規律越來越遠。
筆者在傳統文化的研究上也只是初窺門徑,認識還很淺薄。寫這篇研究心得,只是想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對這方面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善心指正。
說明:以上是《禮記·月令》原文對「土」屬性描述的部分內容,我們看到,本經中說的是「其數五」,而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註解(小字部分):「土生數五,成數十,但言五者,土以生為本。」但是,本經中五行對應的數字八(木)、七(火)、九(金)、六(水)都是成數,為什麼到了土對應的「五」卻講生數呢?顯然不合常理,因此筆者淺見認為「五」既是生數,也是成數。@#
點閱【朝暉香道】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