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過一個傳統中國新年怎麼少得了舞獅節目?1月28日大年初一和2月4日「超級星期六」,各路獅子隊總要聚集一起,在華埠勿街、擺也街等唐人街中心街道,走街穿巷、向一家家商戶討喜採青,這是華人過年的重要標記。
現在不少人視舞獅為純粹娛慶節目,但對資深的功夫修習者來說,舞獅要跳出「喜、怒、哀、樂」的味道,那才算真正的舞獅人。這也讓一些功夫武館的中、西年輕學子,樂意奉上他們的時間,長期揮灑汗水的練功、學習,深究舞獅的精髓。
「要學打先扎馬」
「動作要這麼做,然後咬青。」25日下午,堅尼路211號四樓「洪青體育會」內,七名中、西男孩女孩,正在為新年前的舞獅表演進行訓練。

17歲的Sara Pore是一名中西混血兒,母親是香港人,父親美國人。Sara小時後在唐人街長大,孩提時代的耳濡目染讓Sara和姐姐對舞獅有著難解的情愫。13歲那年,Sara在姐姐的帶動下,進入了舞獅隊,先從「扎馬步」開始。

武館背景的舞獅隊,都要求有武術基礎,扎馬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Sara每天先練一個小時的扎馬步,身體腰背部挺直、重心下壓,身體的全部重量就下放到了腿上,堅持10分鐘,再換一個「金雞獨立」……。

如此,每週五放學到武館,堅持練了兩年,Sara用「不可思議」一詞來形容她的收穫:「你可以看到結果,整個人從頭到腳,開始有了質的變化,身體的均衡、穩定、變化統一、協調、力量等等,不可思議!」

「愈玩愈入迷」
初次公開表演舞獅,Sara形容自己是被師兄弟們「推上場」的,心中緊張又害怕。「我是一個很害羞的人,可是圍觀的人有上百人,鑼鼓齊鳴。」Sara笑著回憶,雖然緊張,公開表演卻給她帶來了意料不到的收穫:「學校很多害羞的學生,不敢上臺演講,可是我經歷過多次舞獅表演後,面對人群不再畏懼。因為舞獅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領導力,心理能承受力。」

事實上,舞獅很講求團隊合作。獅頭、獅尾、打鼓、敲鑼、打鈸、舞獅全都要配合,騰空翻台時,獅頭是靠獅尾抱著用力向上方一扔,借力躍起,「不同的人力量大小,速度快慢不同,鼓棒或重或輕,有緩有急,你都要想到對方。」Sara說。

「舞獅隊很多隊友中,隔幾年都變樣,變得更成熟。就像扎馬能讓你身體強健一樣,你可以看到這種變化。」Sara說,很多舞獅的精髓是她在一個小時的扎馬步訓練中,慢慢體悟出來的。

苦練多年的舞獅者,往往是「腰馬合一」的好手,舉著7~8磅重的獅頭,跳躍中帶著南拳的剛勁猛烈,起勢、疑進、抓癢、審視、發威、上樓臺……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Sara說,除了技巧和武功的運用等「武戲」,舞獅還有「文戲」、陣法等等,學了四年舞獅,讓她「愈玩愈入迷」,「舞獅最好玩的,是你要舞出獅子的喜、怒、哀、樂。」

「就像演戲劇一樣,我非常享受。」Sara說,堅持下來的這些師兄弟們,每個人都從心底喜歡舞獅。不僅因為舞獅讓她建立自信、變得身強體健,更因為舞獅已有上千年的傳統。Sara說,她要盡自己的努力,把舞獅傳承下來。
舞獅培養默契 隊員享受一家人感覺
18歲的舞獅隊隊員Justin Lee,也是從四平馬、子午馬等基本功學起,學習舞獅已有多年,在長期的訓練中他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強健身體,學會紀律以及服從。」
「獅頭」和「獅尾」的力量配合,是他們最大的難點,卻催生了他們的親密無間。「每個人都屬於一個大家庭,」Justin Lee說,這就像他的第二個家。學習時,跟隨每一個指示,大家一起流汗,一起幫師父拉鼓皮,一起打磨地板,並建立信任,再一同走下去,師兄也教他們怎麼為人。
過年時,一大班人聚在一起舞獅,一起由朝做到晚,就是這份兄弟情,他很喜歡這份亦師亦友的關係。
不該衰落的民間舞獅
年近60歲的陳家齡是「洪青體育會」顧問,從12歲開始參加舞獅隊。他說,上個世紀60年代,唐人街有三~四個專業獅團,「洪青體育會」就是其中一支,成立於1956年,至今已有60年曆史。
老一輩的舞獅隊,首先要有武術基礎,也都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每年過年,各路舞獅隊採完「青」,還有棍棒刀叉等武術表演。
陳家齡說,以往的舞獅隊有很強的武術功底,獅子頭也比現在的重很多(至少15磅重),獅子隊一邊舞耍動作,一邊各展腿腳功夫,爭奪「青」時要把對方擠下去,腰腿上的功夫差一點都不行,但是年輕一代舞獅人很少學習武術了。舞獅隊少了武術的支撐,舞獅的氣勢、看頭都有所減弱。 「現在的年輕人功課繁重,沒有時間扎馬步、練武術。」陳家齡說,只有那些非常熱愛舞獅的「竹升仔」、「竹升妹」能堅持下來。洪青舞獅隊現有60名成員,當中約有一半都是十多歲的少年,其中很多人從14歲就開始舞獅。
「我60歲不能再上梅花樁了,」陳家齡笑笑說,洪青體育會現在做的是,每天下午4點以後打開大門,讓年輕人放學後能上來,免費學習舞獅,希望玩的人能留下來,他的使命是讓更多人被舞獅所吸引,「給他們機會到外面表演,比場下空練多少次都管用,希望他們有興趣,保存這一文化精神。」◇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