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錦瑟(25)

作者:宋唯唯
font print 人氣: 444
【字號】    
   標籤: tags: , ,

隔著三年的不見,她的臉,她的整個人,都長成了粉雕玉琢的玉人。比及少女時的她留在他記憶裡的輕盈,多了一層肉肉的豐盈。她那時候,是個冷冰冰的少女,過度地自尊、自卑。那些矛盾調和,捉弄著她的儀容,她看著太瑟縮,太尖銳,像一隻銳利的小黑貓。如今,她坐在火塘邊,穿著舊式的立領盤扣緞襖,扭過頭來看他的神情,是溫和的,恬淡的,仿佛一個寬容、和藹的長者,看著一個男孩的衝動。

她看著他,叫了一聲他的名字,他憨著臉,笑著應答,不知為何竟喉頭突然哽咽,眼光裡有淚。母親為他拿來一副棉墊子鋪在竹椅上,張羅他攏來火堆前坐著。他有滿腹的話,不知為甚麼,竟一言不發地,伸出手來烤火。母親生怕他燒著了袖子,伸手為他挽起袖管,挽好一隻,他將另一隻袖管也遞過來——這神情也是朱錦熟悉的。她想起他在學校裡的那些姐姐妹妹、童年好友,那些彪悍又無知的女孩現在在哪兒呢?回憶裡她也心平氣和了。因為人生從來不會好過的,她現在已經習慣了。更何況,她現在有羅衣。

二人靜靜地坐在火塘前,兩雙靜美的手托在橙色的光圈上,火炭溫暖地烘熱他們的手,也烘熱了這一千多個日子,彼此斷絕音訊的生疏。

一會兒,母親在廚房裡燒好了菜,吩咐朱錦端菜盤布碗筷,餐桌中央是一隻魚丸蛋餃砂鍋,熱騰騰的冒著蔥韭生薑的香氣。母親招呼那男孩子上桌吃飯,她對這平地裡冒出來的男孩子的印象,從第一面便覺得好,一直都很好,因為他,一直都那麼眉清目秀,有情有義,無論寒暑,他回家來第一樁是來打聽朱錦,此時,在這擔憂的境地裡見到他,好似救援軍趕到。

母親坐在老木頭飯桌的上首,看著兩個孩子一左一右地坐在兩端,那神情裡的安慰,落在朱錦的眼裡,仿佛她晚年就這樣子,每天這樣過日子,光景便全是佳美!

男孩子問朱錦,去北京上學的歷程,讚美了一番她唸書的商學院,說是好學校,又是拿外國文憑——如今市面上認這個。又問她,在北方生活習慣否。一頓飯吃得很開心,男孩子每樣菜都吃了好多,胃口很好,將母親感動得眉開眼笑。朱錦和他對比了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寒冬的酷烈程度,她學著羅衣的口吻,依葫蘆畫瓢地嫌棄了北地的寒冷,食物貧乏,沒有魚吃。男孩深以為然。

母親搶上來說了一句:「將來你們唸完書都回南邊來麼,不在老家呆也可以的,就去上海、深圳這樣的大城市謀生,也好。」這句話是部署未來的意思。兩個孩子吃著蛋餃,在碗裡互相看了一眼,那男孩子紅著臉,垂下眼簾,眼睛瞅著筷子,卻情不自禁地一笑,那笑容本是羞澀的,然而,落在母親眼裡,真是乖的,旖旎的。

吃了飯他不離去,幫母親歸攏了碗筷送到廚房,一個來回就熟門熟路了,在櫥櫃裡找出茶葉盒和玻璃杯,抱了竹殼開水瓶,一一沏茶,先斟給母親,再捧給朱錦,自己也捧一杯,施施然地在火塘前落座。

窗外的天陰陰的,落著雪粉,逼得鎮子裡靜靜的,人們都蜷縮在房子裡烤火。若是沒這個男孩子,朱錦母女,也會度過平靜的一天,然而,有這麼一個清秀的男孩子坐在這裡,長手長腳,海青色的羽絨衣,長長的牛仔褲,顯赫的一雙穿大鞋的大腳,擱在爐火邊。這一天,格外的隆重,像過節。

這天男孩子吃過了晚飯,才在暮色裡告辭而去。翌日清晨,他又來了,兩肩和頭髮上落了薄薄的白雪,是在門外等了好久吧,等著朱錦媽媽開門。他為朱錦帶來了一本書,不聲不響地擱在她床頭,朱錦臨到晚上睡覺才看見。

這一天依舊是快樂的一天,母親很有興緻,把舊樟木衣櫃裡的從前的毛衣,都翻了出來,一一拆掉,拆成一片片毛胚,打算拼補成一件大毛毯,這是浩大的一項工程,她坐在一團花團錦簇的毛線毛衣裡頭,手裡忙著活,只聚精會神聽著兩個孩子聊天。男孩子一句一句地問,問三句五句女兒才慢吞吞答一句,急起來母親恨不得幫男孩一起撬開她嘴巴。

她這貧寒的婦人,被眼前這情景寵壞了。她又去廂房裡拿了橘子、板栗、糯米年糕,一律拿來火上烤,給兩個孩子吃。男孩子將滾燙的板栗,剝好殼,遞給朱錦,一顆又一顆,核桃也是,剝開殼,將整顆的仁擱到她手上,碎的填進自己嘴巴裡。

朱錦偎在母親身邊,她知道這日子是不對的,偷來的,不是心甘情願的,總像是趁火打劫來的好日子,是假的。然而誰劫了誰也說不清。她在火爐邊呆久了,堅冰般的心似乎也被烘烤得軟和了。就這樣,一生有甚麼不好?甚麼是愛甚麼是不愛?哪裡有那樣嚴明的界限和規則?不過是人情菲薄的人世,矯情虛妄之詞。她這樣的女孩子,自小和寡母相依,在這風雨飄搖的世上,求的不外是個平安。在她的記憶裡,她似乎從來沒有見母親這麼賣力地開心——只要她開心,無論怎樣順她的心意,朱錦都是願意的。要她割肉,她都不會猶疑。@#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錦是裁縫店家的女兒。小時候的記憶裡,家中就只得她和母親。和鎮老街上,她的家是狹窄的一座小樓,窄窄的一扇院門,推開來,庭院裡似乎僅僅種得下一棵樹,濃密的樹蔭,遮蔽著敝舊碎裂的黑屋瓦,牆頭趴著的南瓜籐垂下青葉來,抓住打個鞦韆,就蕩得上屋頂。窗欞和樹之間,繃直了一根晾衣繩,晾曬著寡素的日子。門簷下碼著煤球、木柴爿,幾口圓肚大陶罐存儲著醬醃陳菜。風吹著樹葉,終年地飄滿庭院,朱錦娘用一隻小板凳擱在洗衣盆前洗衣裳,朱錦趴在一隻高腳凳前寫作業,在緊閉的院門背後,孤寡婦孺,相依為命。
  • 又有做媒不成的姚大娘,本是好意,為了說合姻緣,特意拿了一塊上好的綢緞衣料,上裁縫店做了一件過冬的棉襖,說合不成,姚大娘氣了一個月,待天冷時,棉襖送到她手上,她專門花了一下午,前來挑刺、尋不是。
  • 還有母女在床頭睡下時,朱錦摸著母親的腳,一個一個揉過她的腳趾;給她打散開的頭髮編辮子,試戴她的耳環、手鐲,幾樣簡單的銀飾,帶給小姑娘豐足的快樂。母女絮叨著夜話。「你小時候是怎樣的?長得像不像我?」朱錦這樣問。
  • 十四歲時,朱錦念完初中,稀里糊塗地,被一所戲曲藝術學校下了通知書,錄取了。她並沒有學藝的念頭,卻是被來挑人的老師一眼相中的,那瘦瘦的一根小人,雙瞳如水,鼻樑筆挺,眉宇間有股清剛之氣,寬肩細腰,長身玉立,落在懂梨園行的人眼裡,天生的一個生角兒!
  • 朱錦還迷上了看戲。那些,悠長,纏綿,婉轉千百回依然迤邐纏綿的唱腔,慢悠悠的前朝的時光,楊柳枝映著白粉牆,遠遠的一影青山,桃花渡口,湖水藍的垂幔佈景,鑼鼓鏗鏘,絲竹管弦,行頭華麗。
  • 她學的是生角,生腔講究字正腔圓,講究真聲假聲。唱念做打,她全然是個門外漢。教習她的專業老師,其中一個便是當初把她招來這個學校的人。
  • 朱錦回宿舍見到現場,倒也不覺得生氣,不知為甚麼,她竟然還是覺得好笑,笑完了,還是深深的乏味、無聊。放眼望去,甚麼都是無趣的、淺薄的,這些嚶嚶嗡嗡、擠眉弄眼的人群。
  • 然而,她到底在這個戲曲學校呆了下去,這冷面冷心的少女,已然是那個城市的名人了。她總是登台演出,人們總是有機會看見她。
  • 那段日子,那個男孩總是在正午寂靜無人的操場上看見她,只有炙熱的霧濛濛的陽光和綠樹,草地是廛白的,曠野似的操場上,她獨自一人靜靜地掛在吊環上,長長的身體懸空,頭頸向地,黑髮披落,懸空靜止地掛在那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