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本有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即唐招提寺。這座盛唐風格的寺院建築和高僧鑒真乾漆坐像作為日本國寶,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至今受到世人的禮拜。
大唐高僧鑒真俗姓淳于,是戰國時期齊國大夫淳于髡(音昆)的後裔。鑒真十四歲時,他隨同父親到寺院禮拜,因見佛像寶相莊嚴,心際感動,因而請求父親要求出家。
他的父親早先在揚州大雲寺受戒於智滿禪師,修習禪法。他聽說鑒真要求出家,很驚訝於他的志向。於是答應他的請求。神龍元年,鑒真從道岸禪師接受菩薩戒。此後研究三藏律法,興建佛事,濟化群生。(《唐大和上東征傳》)
日本天平五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隨遣唐使入唐留學。當時的大唐僧人都以掌握戒律為入道的正門。如果僧人不守持戒律,就羞於為僧。日本僧人入唐後,才知道原來日本國還沒有傳戒之人。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聽到鑒真為眾僧講授律法後,對鑒真頂禮說:「雖然佛法傳到日本,但至今沒有傳法之人。我國聖德太子曾說:『二百年後,佛教當會在日本興起。』」他們懇請鑒真能去日本興化佛法。
鑒真回答:「我聽說南嶽惠思禪師遷化後,會托生為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我也聽說,日本國的長屋王非常崇敬佛法,他織造千領袈裟,施贈給大德僧眾。袈裟的邊緣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我想,這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的徵兆吧。」
於是鑒真問眾僧有誰願意和他一起前往日本傳法?當時,僧眾一片默然。許久,有僧人祥彥說:「日本太遠,性命難存。何況滄海漫漫,難以抵達。況且人身難得,中國難生。現世有幸生於中國,修行還未有所結果,所以眾僧默然,無言以對。」
鑒真說:「為弘法之事,身命不足以為惜。眾人不去,我去。」眾僧有感於鑒真的決絕意志,當即就有21名僧人也立願和他同去。約定完畢,眾人齊力請人造船、備糧。
時至天寶二年,海賊猖獗,沿海一帶城鎮屢遭劫掠。有僧人如海誣告鑒真等人造船是和海賊有關,淮南道官吏獲報大驚,急派差官到寺院抓人,包括四名日本僧在內,悉盡入獄,並沒收他們的船。後證實為誣告,官府勸鑒真,現在海路不平,最好不要東渡過海。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被關四個月後,才被放出來。二人說:「沒有請到中國的大德同返回國,實在沒有意義。我們還是請大德高僧去日本傳授戒法吧。」於是二人避開官府,又去找鑒真商量。

鑒真勸他們不要犯愁,隨後親自為他們採辦入海所需的一切物資,包括食物、醫藥,以及弘法所需的經卷、袈裟、禮佛器具,一應物品俱全。又徵召玉匠、雕畫師、鑄造師、繡工、鐫碑等85名工手,一同駕舟入海,前往日本。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的狼溝浦遭遇惡浪以致船沉。因是冬季,水寒冰冷,眾人都苦不堪言。
此行無能如願,日本僧榮睿、普照等人為求法,前後也遭了不少的磨難,有人誣告他們,說日本僧人誘拐鑒真大和尚前往日本。山陰縣尉就把日本僧人抓起來,戴上枷鎖遞送於京。由於榮睿身患重病,幾近病死才被放出來。其中的艱辛不可言盡,但是二人求法的意志非常堅固,從未有過退悔之意。鑒真為他們的志向所鼓舞,再次找人去買船,備辦一切物資。
如此前後準備了五次,鑒真始終未能如願。不久之後,日本僧榮睿病死在龍興寺,鑒真的弟子祥彥也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至天寶九年,鑒真悲泣的對普照說:「為傳戒律,發願渡海,但終是到不了日本,遂不了本願。」當時鑒真罹患眼疾,被胡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
大唐開元年間,淮南一帶僧眾之中,守持戒律者,唯有36歲的鑒真獨秀無倫,備受眾人仰慕。鑒真雙目失明後,依然勤勉地為大眾講授律法,大開悲田救濟貧困數不勝數,他親縫衲袈裟千領,布袈裟兩千多領,供養十方僧眾。前後度人、為人授戒達四萬多人。
他的諸位弟子也頗為超群拔萃,為世師範,各在一方,各為翹楚。他們和鑒真一同於世弘法,導化群生。天寶十二年,日本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以及晁衡等人,來到延光寺懇請鑒真和他們同去日本傳戒。鑒真欣然同往。

歷經五次失敗,鑒真終於第六次成功東渡日本,受到孝謙天王和聖武太上王的隆重禮待。100多位日本重臣,包括宰相、右大臣、大納言等人俱來向鑒真禮拜、問訊,可謂舉國歡慶。鑒真在日本東大寺為天王、王后、太子、僧眾等500多人受戒。
鑒真從天寶二年開始準備東渡,前後歷時12年,及五次挫敗,方遂本願抵達日本,為弘法濟世,不惜身命,慈悲濟物,所度眾多。(《扶桑略記》卷第七至卷十九拔萃)
鑒真雙目失明,卻能以鼻嗅覺分辨藥物,辨其真偽,並毫無錯失。因他進奉治療王太后的藥物很靈驗,被授予「大僧都」的稱號。後因僧務繁雜,日本王室就改授鑒真為「大和上」的尊號。
寶字元年(757年)十一月,天武天王將親王的一處舊宅贈予鑒真。天平寶字三年(759年),鑒真就在此地建造一座寺院,題名為「唐招提寺」,意思是唐朝和尚在佛陀身邊修行而建的道場。寺院正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王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就。如今,唐招提寺依然座落在日本奈良市,成為日本律宗的總本山。

寶字七年(763年)春,鑒真的弟子忍基夢到寺院的講堂棟樑折斷,他猛然從夢中驚醒。心思,這是鑒真大和上即將圓寂之兆,於是率眾人臨摹鑒真肖像,製作乾漆鑒真坐像,傳世至今。同年,五月六日鑒真圓寂,三日來鑒真頭頂猶暖。於是,眾人久久沒有殯殮。待到安葬鑒真之日,但聞氤氳香氣瀰漫整座山間。(《唐大和上東征傳》)
鑒真圓寂後,日本朝野寫下大量詩篇哀悼、謳歌鑒真。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即光仁天王寶龜十年,日本高僧元開以漢文撰就《唐大和上東征傳》,詳實記載鑒真東渡的艱辛和神跡。並以詩文《初謁大和上二首》感懷鑒真對他的循循善教,得益於他開啟迷津,從而領悟佛法真義。
日本朝臣籐原刷雄以《五言傷大和上》悼念鑒真:
「萬里傳燈照,風雲遠國香。
禪光耀百億,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淨土,悲哉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日本女帝孝謙天王敕令,宣告僧綱,日本國以後施行鑒真傳入的布薩。布薩意為「祭日、禮拜日」,這天大德高僧要為信眾說法,引導信眾禮敬神佛。「布薩」是由鑒真開始傳入日本。
寶龜八年,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揚州眾僧始知鑒真圓寂的消息。僧眾身著喪服,向東舉哀三日。此前龍興寺失火,房舍盡被焚毀,唯有鑒真昔日住過的房院,免遭火噬。由此世人感歎,這正是鑒真守持的戒德所化的餘慶呀。 @*#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