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廉范,字叔度,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的後代,他在擔任雲中(今內蒙古境內)太守時,有一年,匈奴人大規模地入侵,警報天天傳到太守府裡。按早先的規定,只要入侵的敵人超過五千,便可以向附近郡縣發出告急文書。廉范手下的官員準備用快馬向附近郡縣發出告急文書,但是,廉范不同意大動干戈,以免興師勞眾。他親自率領兵士抗擊。
那天傍晚,廉范命令兵士,每人將兩支火炬,交叉紮成個「十」字,三端點火,一端手握著,軍營中頓時像滿天星斗。敵人從遠處看見漢軍火炬很多,以為漢軍救兵已到,便大為驚恐,準備第二天一早撤退。廉范叫兵士們在一清早就衝殺過去,殺敵數百人,敵人奔逃時互相踐踏,又死了一千多人。從此以後,匈奴人不敢再入侵雲中郡了。
後來,廉范擔任了蜀郡太守,他見當地的人都喜歡誇誇其談,而且常常為一點小事爭長論短,就勸勉百姓要淳樸敦厚,改掉輕浮的陋習。成都地方,百姓常常利用晚上做事,可是因為房屋狹窄,容易引起火災。從前官府為了防止火災,禁止百姓在夜間工作,但這規定行不通,家家戶戶設法隱蔽,於是火災幾乎天天不斷。廉范根據實際情況,取消了禁令,鼓勵百姓開夜工。但是有一條不成文的命令:每家人家必須儲存幾缸水,一旦發生火災,便立刻撲滅。這樣做百姓覺得方便可行,火災也確實大大減少了。於是他們編了一支歌謠,讚頌廉范:
廉叔度啊,您真好!
為什麼您不早來到?
百姓點火,您不禁,
大家晚上工作,心情好。
從前我們沒有一件破短襖,
如今人人套褲有五條!
(原文「廉叔度,來何暮,不焚火,民安作,昔無襦,今五褲」)
(事據《後漢書‧廉范列傳》)@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