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9月21日,「伊麗莎白街社區花園之友」(the Friends of Elizabeth Street Garden,FESG)召開記者會,反對紐約市房屋維護及發展局「毀綠建樓」的計畫。不過,市議員陳倩雯堅持,這塊土地本來就是政府擁有,實在應該開發建樓以釋放老人平價屋欠缺的壓力。

市府擁有的春街21號土地位於春街夾伊麗莎白街和勿街之間,是原來的21小學所在,1975年被拆除後,市府於1983年在這裡建設了一棟平租樓房,但旁邊還有一塊2萬平方呎空地一直空置,1990年第二社區委員會(CB2)通過一項決議,把這塊空地租給「伊麗莎白街畫廊」,畫廊在廢墟上放置了一批雕像,周圍種滿青翠的花草,形成一個微型的歐式園林,給社區增添了一份愜意、舒適和寧靜的綠地,自從開放給公眾後,大受周圍居民歡迎。
春街附近居民認為,該處所在的小意大利和蘇豪區,平均每人只有3平方呎的綠地,相當於地鐵一張座位而已,遠遠低於市政規劃的每人擁有109平方呎的目標。記者會上,春街附近居民踴躍發言,但現場多為白人,鮮有華人代表。居民們舉出種種理由,說明綠地存在的價值:這塊綠地對提高社區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與大自然親近,孩子能學習更多的東西,公園內經常舉辦音樂、藝術和美食活動,吸引八方居民前來聚首,是社區活動的中心。
作為下東城「飛躍艾塞斯」(Essex Crossing)樓群開發案談判的一部份, 市府原同意在小意大利區春街21號空地上建一幢可負擔公寓樓,以緩解老年人住房需求問題,但是居民們質疑談判過程沒有經過公眾審視。「單以滿足房屋需求, 不足以成為理由,對社區綠地造成損害」,居民們又說,政府應該將減少停車場,而不是瞄準綠地,此外,在蘇豪區北部的哈德遜街(Hudson St.)和克拉遜街(Clarkson St.),那裡有一塊5倍於該社區公園的空間,是一個更合適的「替代方案」。
針對社區居民提出的種種反對意見,市議員陳倩雯說,上述5倍大的區域應該是「額外方案」而不是「替代方案」,今年上半年,老年服務機構聯盟LiveOn NY統計,目前紐約市有超過11萬耆老正在排隊申請老人屋,他們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7年,而這個調查甚至不足一半的實際人數(只有不到一半的老人回應調查),這份報告顯示紐約市「老人屋短缺危機」,她所在的第一選區內也有近5千老人在等。
陳倩雯說,由於春街附近住宅的居民堅持要綠地,地產商已經承諾在建樓的同時,至少有5,000平方呎的公共空間,在屋頂開闢綠地給居民們。而無論如何,「在耆老可負擔住房危機下,建多少都不夠,這塊地皮不是私人土地,而是市府擁有,可以興建70-80個單位的可負擔房屋,一定要爭取。」◇
責任編輯: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