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每年加人從全球領養回國的狗預計有成千上萬隻,但專家警告,在海外狗只領養方面,加拿大幾乎沒有什麼監管。
CBC新聞報導,這種情況導致引入新型寄生蟲、病菌和細菌帶,給本土寵物、野生動物和人體帶來潛在威脅。
風險不是鬧著玩的
亞省獸醫學會(AVMA)會長麥克奧萊(Kevin MacAulay)醫生說,這種威脅已經發生了,卡爾加里就有從海外領養的狗因本身疾病,給領養家庭帶來健康威脅。還有2014年從美國和墨西哥領養回的一些狗只,將犬布魯氏菌攜帶到加拿大,這種病菌會影響狗只繁殖器官及誘發人類孕婦流產。
外來狗只攜帶病菌和寄生蟲,不僅會危及寵物狗和人類,還會傳播到其它野生動物身上。安省科學家在省內野狗身上發現了一種多房棘球寄生絛蟲,懷疑是外來狗攜帶傳播導致。
專家警告,一些外來疾病和病菌可能不會引發即時公共健康風險,但也令人擔憂。安省獸醫協會(OVC)病理學教授、動物人類疾病傳播專家威斯(Scott Weese)說,省內已經發現一種利什曼病,這種寄生蟲病由希臘和其它地中海盆地國家領養的狗只帶入境內,感染上這種寄生蟲病,非常討厭。利什曼病可由昆蟲傳播給人類,導致皮膚潰瘍並影響內臟。目前雖普遍認為省內還不存在傳播這種疾病的昆蟲,但隨著氣候變化,以後說不定就會出現。
無監管 無跟踪
為防止疾病傳播,加拿大食品檢疫局(CFIA)對狗只、包括營救領養狗只進口有相關監管,如3個月以下小狗沒有限制,3~8個月狗只需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種證、獸醫健康證、微芯片和紋身及進口許可等,1歲以上狗只需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種證。
如此前進口狗沒做過狂犬病疫苗接種,在14天內接種疫苗並向CFIA獸醫提供證明,可能允許引入。從沒有狂犬病的國家進口的狗只,可不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種證等。此外,也沒有檢疫要求。如狗只生病,推薦給CFIA獸醫後,可能會被拒絕引入。
目前唯一的跟踪機制是進口許可,而且還只針對3~8個月小狗,一個進口許可可能包括1隻狗或多隻狗,因此很難估計每年商業引入的狗只數量。CFIA數據顯示,2015年共頒發515個許可,今年年初截至8月中旬,共頒發331個許可。也就是說,許多商業引入狗只根本就沒具體數字。
外來狗引入數量難估計的另一大原因是,許多外來狗入境時以個人寵物狗名義進入,算非商業進口狗只。這類狗只無論年齡大小,在過海關時無需提供進口許可,甚至許多寵物營救工作人員也以這種方式將狗帶入。
獸醫:外來疾病挑戰大
加拿大全國犬隻進口工作組(CNCIWG)報告曾警告,狗只進口缺乏數據跟踪和起碼的健康監管,令人憂心。加拿大進口監管受世貿組織WTO影響,只能限制沒出現的疾病或已有防治措施的疾病,目前接受監管的寵物狗疾病只有狂犬病。威斯說,專家也不知道許多其它國家動物會攜帶什麼傳染疾病,因此沒法提供所有不同疾病名單。
亞省獸醫弗倫齊(Judith Samson-French)女士說,這也是為什麼進口狗只大量上升,給獸醫帶來極大挑戰,有些狗攜帶入境的疾病,以前國內都沒見過,得擴大疾病檢查數據庫。20年前,寵物狗最大疾病擔憂是犬窩咳,當時靠接種就能控制。現在一隻狗咳嗽了,得考慮13種不同病因,其中只有2種有犬窩咳接種疫苗。還有人搞假接種證明,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弗倫齊希望政府能制定業內監管措施,加強監管動物營救組織和跟踪狗只進口。她說,有人喜歡將外國狗帶回國,領養幾個月後發現不合適,又送回營救組織,然後狗又被他人收養,造成獸醫們也很難了解其海外來源和曾經病史。
不能只靠業內自律
實際上,有些動物營救組織非常注意狗只疾病攜帶問題。埃德蒙頓Heart Prints Dog Rescue Society狗只營救組織創辦人卡特(Judy Carter)透露,她發現許多狗只商業進口組織的引入協議,比政府規定的還要嚴格。她的營救組織也只和健康檢查嚴格的美國加州動物庇護所合作。她說,她不想被人指責說,把狗帶回來後,把這個病那個病給帶回來了。她的營救組織將流浪狗帶回後,都要隔離至少4~6週,期間要給狗消毒、結紮、去虱、置入微芯片和打狂犬疫苗和其它各種疾病疫苗。
商業狗只進口商麥齊(Pawsitive Match)在進口狗只時,也會確保所有狗只有過往病歷及各種文件手續齊全,符合CFIA要求,並為領養人提供合同,透露狗只所有病歷及所有後續必要注意事項。
弗倫齊說,國內外的確有些動物營救組織做得非常好,但僅靠現有業內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飼養機構亂來。
呼籲制定嚴格要求
CNCIWG報告說,從疾病與風險防治角度來說,杜絕外來狗帶入外來疾病,唯一有效辦法就是禁止進口外來狗只,如不滿足具體健康與接種要求,即使省際內流動也要禁止。威斯說,當然,報告也知道完全禁止不太可能,但仍有一些簡單辦法能有效控制風險,其中一些監管類建議有:引入時沒有打過狂犬疫苗的狗都得打疫苗,至少隔離28天,嚴格檢查個人寵物狗入境,加強狗只進口健康教育,確保狗只有正當的獸醫證明,將目前只適用於3~8個月的狗只進口要求擴大到所有年齡段的狗只。
非監管類建議有:提供進口狗只疾病清單,加強與加拿大邊境服務署監管合作,提供來源國、入境海關和引入目的地說明,制定航空公司相關動物運輸指南,要求狗只運輸航空公司、巴士公司和火車公司提供國內外狗只運輸數據,督促動物營救組織主動登記,提倡更多國內狗只營救等。
弗倫齊說,提倡更多國內狗只營救、而非國外狗只營救這條建議,可能是最好解決辦法。他說,如果總是管外面的事,內部的事情就永遠無法得到解決。◇
責任編輯:喬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