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911十五週年 華埠復興尚未知

紐約華埠居民 樂見世貿浴火重生 盼華埠從中受益走出低迷

隨著世貿大樓、車站的落成和投入使用,當年親歷911災後救援的黃華清舊地重遊。 (黃華清提供)

人氣: 1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16年0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911恐怖襲擊十五週年之際,許多親歷過911的華裔民眾在這個週年紀念日,感觸良多,不過,大家的話題還是聚焦在華埠振興上。

911恐怖襲擊發生時,唐人街是最接近世貿大廈現場的社區,損失最大。眨眼15年過去,曼哈頓下城經過重建,原來坍塌的地標浴火重生。劫難後的「世貿中心」,15年後更顯耀眼,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說:「我們住在孔子大廈,每天從窗口可以看到這新的大樓一層層往上蓋,看到新的大廈雄壯美觀,我們都很高興,這象徵美國的精神永遠不會被任何的恐怖分子摧毀,任何的摧毀,我們都會從原地起來。」

不過,于金山認為,下城復興對華埠有多少正面影響,還是一個未知數,「上班族還沒有達到911前的數量,雖然很多辦公室都租出去了,但是進來辦公的人還不是這麼多;第二,柏路還是堵住的。」

華埠振興風向標之一:20萬世貿上班族「到位」否?

因為華埠曾經是世貿中心的「食堂」,于金山說:「15年前,中國城與市政府地區是兩區一體,走路幾分鐘就到,那時你每天中午可以看到,成千上百的人從世貿中心穿過柏路,到中國城吃飯。恐怖襲擊後,世貿中心20萬上班族、辦事的人一下就消失了,中國城餐廳人氣劇減,經濟到現在都不怎麼振興,主要原因就是少了這一大塊。」

他說,即便新的「世貿」開了30多家餐廳,只要柏路重開,唐人街這個大「食堂」還是有競爭力,「在世貿買個三明治估計就要12元,華埠一份經濟午餐也就是5.99元,前面有茶,後面有甜點,天氣好的話,你走過來不是很好嗎?可是你走不過來(柏路被封)。」

風向標之二:歐美遊客數量

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每天都從華埠步行到世貿地鐵站,搭乘PATH往返新澤西的家。他說,柏路雖然被封,可是人行道是「走得通的,我天天走」。 他更寄望於多建寫字樓,除了上班族來華埠用餐消費外,華人的電召車公司也有生意做,以往世貿的職員加夜班時,公司都會安排電召車司機送晚班職員回家,「那時每天看到很多華人司機開電召車在世貿中心等客」。

除了華爾街上班族,唐人街經濟是靠遊客,儘管紐約的遊客數量一再打破歷史記錄,唐人街要的卻不是中國遊客或亞洲遊客,而是歐美遊客,「唐人街的全部禮品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的便宜貨,中國遊客不會在唐人街消費,他們只會到5大道買奢侈品。歐美那些遊客才買唐人街禮品,但整個歐洲經濟不好,唐人街少了很多歐洲客。」

趙文笙說,華埠需要更多的宣傳,甚至安排穿梭巴士,才能把遊客引來,從而從中受益。長遠來看,他也寄望二大道地鐵線為唐人街帶來更大改觀,整條二大道地鐵線將從125街延伸到華爾街附近的漢諾威廣場(Hanover Square),而華埠的且林廣場(孔子大廈的老子銅像下)將是「世貿」前一個站,只是且林廣場站屬於第四期工程,而這浩大工程現在才進行第一期工程,需時很長。

風向標之三:柏路開通

在911義工志願者中,美國酒店華裔協會主席黃華清屬於第一批華人義工。此後,與911相關的一切,他都關注。但是看著世貿中心區的繁榮,和比鄰的華埠相比起來,讓他感到彷彿兩個世界。「這個地區的私人機構就業人口是22萬6千人,恢復到911前的水平,但為什麼唐人街這麼多商店關門,唐人街的就業只有萎縮,世貿就一直在膨脹,這是不是變成了兩個世界,這跟柏路關閉是不是唇齒相依呢?」

黃華清指出,世貿中心區域重建後,人口規模從2萬多增加了3倍到6萬,酒店也從原來的6家增加到17家,下城再次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並且成為紐約市發展最快的居住區之一。但很可惜,華埠並沒有因此受惠,「因為柏路斷了,世貿的光芒並沒有伸延到唐人街。」

美國酒店華裔協會將於今天(10日)中午12時至下午5時,在中華公所舉辦「緬懷911追思會」,黃華清希望社區民眾踴躍參加,銘記悲劇,同時促使政府重視華埠的建設,重開柏路,挽救華埠的經濟。◇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